生态保护
山水城田塬协调共生
西安要成为生态城市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强化生态刚性约束管控,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把西安建设成为山、水、城、田、塬协调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城市。
市域生态功能区划分为大秦岭生态保护区、城市生态建设缓冲区、城市生态隔离体系控制区(含生态控制区、生态协调区和城市建设区)。
划定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严格保护生态基底,保障城市基本生态安全。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包含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坡度大于25%的山地、林地、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级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水系、湖泊、湿地、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生态廊道和隔离绿地。
空间管制
不断优化市域空间布局
控制和改善区域环境
为协调城市建设与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引导各项建设,控制和改善区域环境,将城市规划区划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并针对这三类管制区,制定相应的管制规则。
禁止建设区是指市域范围内具有重大自然和人文价值的场所与空间,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通道,以及如进行建设可能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地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重点河流水域控制区、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源核心保护区、文保单位的重点保护区、国家或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区域性交通廊道的缓冲绿带、重大基础设施通道安全防护区、大型生态公园和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起到关键作用的区域等。该类地区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禁各类建设活动。
限制建设区是指市域范围内对各类建设具有生态敏感性的地区,以及因自然灾害等原因不宜建设的地区。一般包括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地下水源防护区、文保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历史文化街区的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国家或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非核心区、经济林、区域性交通廊道控制用地及一般农业生产用地等。该类地区应对各类建设活动加以严格控制,其中现有的各类城镇、农村居民点应严格按照规划适度开发建设。
适宜建设区是指市域范围内城市发展方向的重点建设地区。包括中心城区、副中心城市、外围组团、县城、镇和村庄以及独立的产业组团、工矿区的规划发展用地。该类地区是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应根据规划要求进行建设。除此之外,现状城市建成区也列入该类区域,包括城市现状居住、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工业、仓储、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城市绿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等。
城镇化
市域城镇空间布局
构建“一城三副一区”
2020年,西安城镇化水平达到79.5%。充分考虑到西安中心城区、各组团新城与西咸新区的空间对接,加强区域协调,统筹城乡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规划在西安市域范围内,构建“一城三副一区”的市域城镇空间布局和“市域—一城三副一区—中心城区、组团—镇(街道)—中心村”的五级城乡体系。
一城三副一区:一城是指中心城区片区,“三副”为阎良-高陵副中心片区、临潼-蓝田副中心片区及户县-周至副中心片区,“一区”为秦岭生态保护区。
中心城区是西安城市主要功能区;组团是指高新新区、国际港务区、常宁组团、洪庆组团、阎良城区、阎良航天工业组团、临潼城区、临潼现代工业组团、高陵城区、高陵装备工业组团、户县城区、蓝田城区、周至城区等13个组团。
中商情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中商情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3、征稿:中商情报网面向全国征集创业、财经、产业等原创稿件,并为创业者创业项目、产品、人物提供免费报道!中商创业交流QQ群:174995163 482217341
相关事宜请联系:0755-82095014 邮箱:editor@askc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