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30年全球互联网+制造业行业市场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第一章 “互联网+”战略驱动中国工业转型升级
1.1 “互联网+”战略提出的背景
1.1.1 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1.1.2 跨领域多技术的融合创新
1.1.3 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
1.1.4 各国产业变革的普遍选择
1.2 中国“互联网+”战略的内容
1.2.1 行动要求
1.2.2 发展目标
1.2.3 重点行动
1.2.4 保障支撑
1.3 “互联网+”战略助力中国工业发展
1.3.1 不同市场阵营积极探索互联网化转型
1.3.2 新服务业态催生跨界融合新兴市场
1.3.3 智能产品打造产品增值重要载体
1.3.4 新网络构筑产业变革实现基础
1.3.5 新平台联接各方实现协作共赢
1.4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的主要特点
1.4.1 工业和互联网企业路径选择各有侧重
1.4.2 用户贴近和开放程度决定融合水平
1.4.3 新型研发组织方式提升生产效率
1.4.4 创新模式助力网络化智能化生产
1.4.5 协同式供应链促进高效无缝对接
1.4.6 需求端连接实现全流程用户参与
1.4.7 融合型服务延伸企业价值创造链条
1.5 中国互联网+工业融合发展策略分析
1.5.1 政府层面
1.5.2 行业层面
1.5.3 企业层面
第二章 中国发展互联网+制造业面临的的外部环境分析
2.1 政策环境
2.1.1 产业转型政策
2.1.2 智能制造工程
2.1.3 两化融合政策
2.1.4 中国制造2025
2.1.5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
2.2 经济环境
2.2.1 宏观经济概况
2.2.2 经济转型成就
2.2.3 工业运行情况
2.2.4 固定资产投资
2.2.5 宏观经济展望
2.3 社会环境
2.3.1 居民收入水平
2.3.2 人口结构与特征
2.3.3 消费规模与特征
2.3.4 创新创业风潮兴起
2.4 技术环境
2.4.1 互联网+制造的关键技术
2.4.2 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发展
2.4.3 工业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
2.4.4 工业云计算技术研发应用
2.4.5 工业大数据技术研发应用
第三章 2025年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发展分析
3.1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性
3.1.1 传统制造业面临内忧外患
3.1.2 中国制造业发展新常态
3.1.3 工业4.0引领制造业变革
3.1.4 重塑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
3.1.5 中国建设世界制造强国
3.2 2025年中国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特点
3.2.1 传统制造业逆向互联网化
3.2.2 智能制造成政策主攻方向
3.2.3 制造业加速推进智能转型
3.2.4 O2O业务模式成为应用亮点
3.2.5 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质增效
3.3 2025年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态势
3.3.1 智能制造发展阶段
3.3.2 智能制造发展特征
3.3.3 智能制造迈向高端
3.3.4 试点项目布局情况
3.3.5 地方政府积极布局
3.4 互联网+助推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变革
3.4.1 云制造
3.4.2 电子商务
3.4.3 众包模式
3.4.4 个性化定制
3.4.5 网络协同开发
3.5 互联网+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3.5.1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涵与误区
3.5.2 智能制造标准规范体系尚不完善
3.5.3 传统管理模式与新兴模式不适应
3.5.4 工业互联网架构体系亟待破解
3.6 “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升级路径
3.6.1 制造业生产扩散化路径
3.6.2 制造业互联网定制化路径
3.6.3 制造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6.4 制造业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第四章 2025年中国互联网+制造业生产环节分析
4.1 “互联网+”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升级
4.1.1 定制化
4.1.2 分散化
4.1.3 服务化
4.2 2025年国内智能工厂发展分析
4.2.1 智能工厂基本框架
4.2.2 产业布局初步显现
4.2.3 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4.2.4 企业间并购合作深化
4.2.5 工业物联网成关键抓手
4.2.6 数字化车间发展态势
4.3 制造业云制造模式分析
4.3.1 云制造体系结构
4.3.2 云制造发展机遇
4.3.3 云制造商业模式
4.3.4 云制造应用方向
4.3.5 发展问题及对策
4.3.6 云制造前景展望
4.4 制造业个性化定制模式分析
4.4.1 需求倒逼转型
4.4.2 行业发展现状
4.4.3 企业积极探索
4.4.4 典型案例分析
4.4.5 市场前景展望
4.5 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及应用
4.5.1 产业链价值分析
4.5.2 全球市场不断扩张
4.5.3 全球市场产能与存量
4.5.4 国内产业运行特征
4.5.5 国内市场销售格局
4.5.6 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4.6 高档数控机床市场规模及应用
4.6.1 行业发展态势
4.6.2 行业技术进步
4.6.3 产品创新成果
4.6.4 航天领域应用
4.6.5 行业发展策略
4.6.6 行业规划目标
4.7 3D打印市场规模及应用
4.7.1 全球市场现状
4.7.2 中国市场规模
4.7.3 产业发展态势
4.7.4 市场竞争格局
4.7.5 发展瓶颈及对策
4.7.6 市场前景展望
第五章 2025年中国互联网+制造业重点产品市场分析
5.1 移动智能终端
5.1.1 行业特点
5.1.2 市场规模
5.1.3 用户结构
5.1.4 竞争格局
5.1.5 发展趋势
5.2 可穿戴设备
5.2.1 行业发展规模
5.2.2 市场需求状况
5.2.3 产品应用分析
5.2.4 市场竞争态势
5.2.5 未来发展趋势
5.3 智能汽车
5.3.1 行业生命周期
5.3.2 行业介入模式
5.3.3 市场竞争态势
5.3.4 商业模式分析
5.3.5 发展策略建议
5.3.6 未来前景展望
5.4 智能家电
5.4.1 行业发展规模
5.4.2 市场主体分析
5.4.3 市场竞争格局
5.4.4 企业布局模式
5.4.5 产品运作模式
5.4.6 未来发展方向
5.5 无人机
5.5.1 市场规模现状
5.5.2 市场竞争格局
5.5.3 专利技术现状
5.5.4 行业融资规模
5.5.5 商业模式分析
第六章 2025年中国互联网+制造业销售环节分析
6.1 制造业积极拓展电子商务渠道
6.1.1 电子商务催生中国特色工业4.0
6.1.2 传统产业的“逆向”互联网化
6.1.3 电子商务倒逼制造业转型
6.1.4 制造类企业发力电子商务
6.1.5 制造业电商化成功案例
6.2 服装电商
6.2.1 市场发展情况
6.2.2 服装网购渗透率
6.2.3 市场竞争格局
6.2.4 企业发展策略
6.2.5 发展前景展望
6.3 家电电商
6.3.1 发展规模
6.3.2 市场现状
6.3.3 竞争格局
6.3.4 商业模式
6.3.5 企业动态
6.4 医药电商
6.4.1 产业链分析
6.4.2 行业发展规模
6.4.3 行业政策分析
6.4.4 行业发展形势
6.4.5 行业融资规模
6.4.6 对传统医药影响
6.5 母婴电商
6.5.1 市场发展关键点
6.5.2 市场发展现状
6.5.3 用户行为分析
6.5.4 市场竞争格局
6.5.5 市场发展动态
6.5.6 市场发展趋势
6.6 汽车电商
6.6.1 相关政策分析
6.6.2 市场发展特点
6.6.3 市场发展现状
6.6.4 企业转型升级
6.6.5 行业发展趋势
6.7 钢铁电商
6.7.1 市场发展现状
6.7.2 市场交易结构
6.7.3 行业盈利状况
6.7.4 商业模式分析
6.7.5 企业案例分析
6.7.6 发展前景展望
第七章 2025年中国互联网+制造业服务环节分析
7.1 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7.1.1 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内涵和意义
7.1.2 我国服务型制造业发展现状
7.1.3 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制约因素
7.1.4 服务型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
7.2 智慧物流
7.2.1 行业发展概述
7.2.2 行业发展规模
7.2.3 产业发展地位
7.2.4 市场竞争加剧
7.2.5 市场投资升温
7.2.6 行业政策机遇
7.2.7 发展路径分析
7.3 检测行业
7.3.1 行业运行特征
7.3.2 行业发展规模
7.3.3 市场整合状况
7.3.4 市场并购状况
7.3.5 区域分布格局
7.3.6 未来前景展望
7.4 工业设计
7.4.1 产业发展阶段
7.4.2 行业发展规模
7.4.3 产业发展集群
7.4.4 机构发展模式
7.4.5 协同创新模式
7.5 工业节能
7.5.1 行业发展特征
7.5.2 服务市场规模
7.5.3 市场竞争格局
7.5.4 商业模式分析
7.5.5 产业链分析
7.6 供应链金融
7.6.1 生态图谱分析
7.6.2 行业运行特点
7.6.3 整体发展形势
7.6.4 服务主体分布
7.6.5 服务对象分布
7.6.6 企业业务规模
第八章 2025年互联网+制造业区域发展分析
8.1 2025年互联网+制造业集群态势
8.1.1 产业集群分布
8.1.2 区域优势分析
8.1.3 产业集群规律
8.1.4 产业集群模式
8.2 长三角地区互联网+制造业发展
8.2.1 转型发展先进制造业
8.2.2 智能制造发展契机
8.2.3 深化区内产业合作
8.2.4 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8.2.5 未来产业发展前景
8.3 珠三角地区互联网+制造业发展
8.3.1 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8.3.2 珠三角制造业高端化
8.3.3 制造业区域竞争力提升
8.3.4 重点区域市场发展水平
8.3.5 互联网+制造业发展前景
8.4 京津冀地区互联网+制造业发展
8.4.1 京津冀协同推进产业升级
8.4.2 智能制造协作一体化发展
8.4.3 区域智能制造产业规模
8.4.4 互联网+制造业扶持政策
8.4.5 互联网+制造业规划目标
8.5 东北地区互联网+制造业发展
8.5.1 智能制造助力东北振兴
8.5.2 积极谋取区域协同发展
8.5.3 重点区域市场发展规模
8.5.4 制约因素及发展策略建议
8.5.5 互联网+制造业前景展望
8.6 西南地区互联网+制造业发展
8.6.1 互联网+制造业发展规模
8.6.2 互联网+制造业投资动态
8.6.3 互联网+制造业扶持政策
8.6.4 互联网+制造业规划目标
第九章 2025年互联网+制造产业链上游电子信息产业分析
9.1 202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态势
9.1.1 电子信息对智能制造的意义
9.1.2 电子信息制造业运行状况
9.1.3 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形势
9.1.4 电子信息制造业瓶颈因素
9.1.5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向
9.2 集成电路
9.2.1 集成电路是工业转型动力
9.2.2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模
9.2.3 集成电路产业运行特征
9.2.4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态势
9.2.5 集成电路产业面临挑战
9.2.6 集成电路产业前景展望
9.3 传感器
9.3.1 驱动因素分析
9.3.2 行业发展规模
9.3.3 区域分布格局
9.3.4 市场竞争格局
9.3.5 发展前景预测
9.4 工业软件
9.4.1 行业运行特征
9.4.2 市场发展规模
9.4.3 市场竞争格局
9.4.4 企业投资态势
9.4.5 发展模式创新
9.5 数据中心
9.5.1 行业发展规模
9.5.2 区域分布格局
9.5.3 市场竞争主体
9.5.4 行业政策机遇
9.5.5 发展路径分析
9.5.6 行业未来方向
第十章 2025年互联网+制造产业链下游应用市场分析
10.1 智慧城市
10.1.1 政府在建设中的作用
10.1.2 2025年智慧城市运行状况
10.1.3 2025年智慧城市发展布局
10.1.4 2025年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10.1.5 中国智慧城市供需分析
10.1.6 智慧城市产业链分析
10.2 智能交通
10.2.1 行业发展形势
10.2.2 市场结构分析
10.2.3 区域分布格局
10.2.4 项目发展现状
10.2.5 投资机遇分析
10.3 智能家居
10.3.1 全球市场现状
10.3.2 国内市场规模
10.3.3 市场主体分析
10.3.4 行业竞争结构
10.3.5 消费行为分析
10.3.6 市场前景展望
10.4 智慧医疗
10.4.1 驱动因素分析
10.4.2 行业发展规模
10.4.3 产业布局分析
10.4.4 商业模式分析
10.4.5 未来应用趋势
10.4.6 投资切入点分析
10.5 智慧环保
10.5.1 市场主体分析
10.5.2 行业运营模式
10.5.3 行业竞争格局
10.5.4 机遇挑战并存
10.5.5 市场前景展望
10.6 智慧农业
10.6.1 全球发展概况
10.6.2 国内发展现状
10.6.3 产业发展特征
10.6.4 技术体系分析
10.6.5 未来发展策略
10.6.6 发展前景展望
第十一章 2025年国内重点互联网+制造企业运营分析
11.1 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
11.1.1 企业发展概况
11.1.2 经营效益分析
11.1.3 业务经营分析
11.1.4 财务状况分析
11.1.5 未来前景展望
11.2 上海海得控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11.2.1 企业发展概况
11.2.2 经营效益分析
11.2.3 业务经营分析
11.2.4 财务状况分析
11.2.5 未来前景展望
11.3 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1.3.1 企业发展概况
11.3.2 经营效益分析
11.3.3 业务经营分析
11.3.4 财务状况分析
11.3.5 未来前景展望
11.4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11.4.1 企业发展概况
11.4.2 经营效益分析
11.4.3 业务经营分析
11.4.4 财务状况分析
11.4.5 未来前景展望
11.5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1.5.1 企业发展概况
11.5.2 经营效益分析
11.5.3 业务经营分析
11.5.4 财务状况分析
11.5.5 未来前景展望
11.6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11.6.1 企业发展概况
11.6.2 经营效益分析
11.6.3 业务经营分析
11.6.4 财务状况分析
11.6.5 未来前景展望
11.7 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11.7.1 企业发展概况
11.7.2 经营效益分析
11.7.3 业务经营分析
11.7.4 财务状况分析
11.7.5 未来前景展望
11.8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1.8.1 企业发展概况
11.8.2 经营效益分析
11.8.3 业务经营分析
11.8.4 财务状况分析
11.8.5 未来前景展望
第十二章 中国互联网+制造业投资潜力分析
12.1 投资机遇分析
12.1.1 国家战略机遇
12.1.2 结构调整机遇
12.1.3 替代进口机遇
12.1.4 消费升级机遇
12.1.5 技术创新机遇
12.2 投资壁垒分析
12.2.1 技术能力
12.2.2 人才储备
12.2.3 资金基础
12.3 投资风险预警
12.3.1 资金风险
12.3.2 研发风险
12.3.3 产能风险
12.3.4 标准风险
12.3.5 人才风险
12.4 投资策略建议
12.4.1 纵向整合及网络化
12.4.2 价值链横向整合
12.4.3 全生命周期数字化
12.4.4 技术应用的指数式增长
第十三章 中国互联网+制造业发展前景预测
13.1 互联网+制造未来发展方向
13.1.1 行业发展趋势
13.1.2 产品发展趋势
13.1.3 未来政策导向
13.2 互联网+制造企业发展趋势
13.2.1 数字化发展趋势
13.2.2 网络化发展趋势
13.2.3 智能化发展趋势
13.3 中国智能制造业前景展望
13.3.1 智能制造前景乐观
13.3.2 行业盈利前景分析
13.3.3 高端智能市场前景
附录:
附录一: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
附录二: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本报告所有内容受法律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调查许可证:国统涉外证字第1454号。
本报告由中商产业研究院出品,报告版权归中商产业研究院所有。本报告是中商产业研究院的研究与统计成果,报告为有偿提供给购买报告的客户内部使用。未获得中商产业研究院书面授权,任何网站或媒体不得转载或引用,否则中商产业研究院有权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如需订阅研究报告,请直接联系本网站,以便获得全程优质完善服务。
本报告目录与内容系中商产业研究院原创,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许可,拒绝任何方式复制、转载。
在此,我们诚意向您推荐鉴别咨询公司实力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