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分布式能源与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及热电冷三联供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中商情报网推出本报告在大量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主要依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国家海关总署、相关行业协会、国内外相关报刊杂志的基础信息以及专业研究单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对我国分布式能源与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及热电冷三联供业现状、分布式能源与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及热电冷三联供市场供需状况、分布式能源与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及热电冷三联供产业链现状、分布式能源与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及热电冷三联供重点企业状况等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和深入的分析,着重对分布式能源与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及热电冷三联供市场发展动向作了详尽深入的分析,并根据行业的发展轨迹对未来的发展前景与趋势作了审慎的判断,为分布式能源与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及热电冷三联供产业投资者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为企业了解分布式能源与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及热电冷三联供业、投资该领域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第一章 分布式能源概述
第一节 分布式能源称谓与定义
第二节 分布式电站定义
第三节 分布式各类能源折算标准
煤的参考系数
一、各类能源折算标准煤的参考系数表
二、标准煤
三、各种能源折算标准煤
第四节
第五节 地热能解析
第六节 风能解析
第七节 固体废弃物能解析
第八节 海洋能解析
第九节 氢能解析
第十节 生物质能解析
第十一节 水能解析
第十二节 太阳能解析
第十三节 科普能源综述
第十四节 节能减排概论
第十五节 制冷剂水合物蓄冷综述
第二章 中国分布式能源
第一节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国外发展研究
第二节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国内发展研究
第三节 分布式能源系统和
电力系统对比研究
一、发电厂产能
二、工厂耗能
三、常用能源
四、生物质能源
五、能源对比
六、总结
第二部分 分布式能源市场与发展动态分析
第三章 中国分布式能源地区发展研究
第一节 中国分布式能源总体分布情况
第二节 中国主要地区分布式能源发展状况
一、广州分布式能源发展状况
二、
北京分布式能源发展状况
三、
上海分布式能源发展状况
第三节 中国主要分布式能源在建、预建项目分析
第四节 中国分布式能源的适宜规模
第五节 天然气市场开拓中分布式能源的作用
第六节 国际分布式联盟对中国电力发展的分析
第七节 大型联合循环电站与分布式三联供系统发电
第四章 中国分布式能源主要应用领域研究
第一节 中国分布式能源应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
一、环境压力与能源结构调整
二、中国电力需求
三、分布能源支撑持续发展需要
第二节 分布式能源发展应用的可持续性分析
一、中国进入了
燃气大发展应用
二、分布能源系统配置的经济优势
三、国家的政策支持
第三节 中国分布式能源应用结构现状
第四节 分布式能源实际技术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中国分布式能源技术实际应用
二、分布式能源技术应用难点与障碍分析
第五节 合理用气是能源结构调整的关键
第六节 发展分布能源的问题
一、法规问题
二、技术问题
三、市场问题
第七节 分布能源系统应用技术
第八节 分布式能源市场研究结论
第三部分 IGCC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与发展
第五章 2011-2020年IGCC (
第一节 IGCC行业发展概况
一、IGCC商业运行成必然趋势
二、煤气化容量持续增长
三、政府投资力度增大
四、美国引领IGCC的开发
第二节 IGCC成为洁净煤发电发展方向
第三节 科技进步性能改进
一、适用于发电用的大容量、高性能气化炉
二、新型空分设备
三、高性能的高温燃气轮机
四、高温煤气净化设备
第四节 IGCC组成多联产的能源系统
一、合成气园-IGCC总能系统
二、IGCC-
燃料电池
三、磁流体- IGCC发电
第五节 碳捕集封存技术成IGCC发展新机遇
第六章 IGCC系统关键部件气化炉选择及其对电厂整体性能的影响
第一节 气化炉类型
第二节 IGCC电站建模和气化炉的选择
一、采用不同气化炉的IGCC选择
二、其它参数选择
第三节 选择结果分析与评估
一、技术性能分析
二、经济性能分析
第四节 重要结果
第七章 中国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电厂的经济性估算研究
第一节 经济性估算综述
第二节 中国IGCC经济性估算模型的建立
一、投资估算系数修正
二、重要经济性参数修正
第三节 IGCC电厂运行数据假定
一、催化剂消耗量
二、利用小时数与可用率
第四节 IGCC经济性参数
一、运行维护成本
二、
工程费
三、未可预见费(预备费)
四、融资假定
五、折旧方法
六、流动资金
七、其它经济性假定
第五节 模型计算框架
第六节 评估结果
一、投资成本评估
二、研究模型与实际电厂投资数据比较
三、投资潜力
第八章 IGCC及多联产系统的发展和关键技术
第一节 国内外现状
第二节 中国IGCC及多联产的发展目标
第三节 IGCC及多联产需解决的关键技术
一、新型气化炉的研制
二、煤气冷却器的设计
三、余热锅炉的设计
四、汽轮机改造
五、新型空分装置空分流程研制
六、系统效率及主要设计参数的研究
七、系统的优化及性能计算
八、IGCC电站调试和性能试验技术
九、IGCC电站的运行和控制技术
第四节 IGCC多联产关键技术
一、低成本、低能耗制氧和氢分离技术
二、CO2分离技术
三、能量转换利用过程新机理研发和系统创新
四、关键设备和新工艺的研究
五、系统整体特性研究和综合优
第五节 中国IGCC及多联产技术的发展
第四部分 发展IGCC基础条件
第九章 中国IGCC发展
第一节 煤
第二节
第三节 煤炭资源分布
第四节 煤化工单位消耗水量
第五节 煤化工三废处置
第六节 交通配套
第七节 单位投资需求
第八节 技术工艺要求
第九节 2011-2020年市场需求趋势
一、市场需求是关键
二、2011-2020年需求
预测第十节 煤化工主要评价指标
一、气化强度
二、单炉生产能力
三、碳转化率
四、气化效率
五、热效率
六、水蒸气消耗量和水蒸气分解率
第十章 中国煤炭气化多联产生产代用天然气研究
第一节 中国天然气资源及供应
第二节 煤炭气化多联产技术应用与趋势
第三节 以加压固定
床气化技术为基础的多联产工艺
一、单纯生产城市煤气模式
二、通过煤气甲烷化生产代用天然气
三、生产城市煤气联产甲醇
四、煤气化间接液化制油联产城市煤气
第四节 以加压气流床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工艺
第五节 应具备基本条件
第六节 可能发展煤基多联产生产代用天然气的地区分析
一、在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
二、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区
三、在
新疆地区
四、在
四川、
贵州和
云南部分富煤地区
五、在鲁西南、苏北徐州及
河南东部交界处
六、在靠近油田地区
七、在广东等地
第七节 发展
第十一章 国外4座大型IGCC电站的煤气化工艺
第一节 TEXACO
煤气化工艺
一、Texaco结构特点
二、Texaco性能和运行指标
三、Tampa IGCC电站经验
第二节 DESTEC煤气化工艺
一、Destec结构特点
二、Destec性能和技术经济指标
三、Wabash River IGCC电站经验
第三节 SHELL煤气化工艺
一、Shell结构特点
二、Shell性能及技术经济指标
三、Demkolec IGCC电站经验
第四节 PRENFLO煤气化工艺
一、Prenflo结构特点
二、Prenflo性能及技术经济指标
三、在Puertollano电站经验
第五节 4种气化炉的综合比较
第六节 结论141
第十二章 热电冷三联供概述
第一节 冷热电联产的定义
第二节 BCHP系统组成
第三节 BCHP的组成方式
一、微型涡轮发电机加尾气再燃/热交换并联型吸收式制冷机方式
二、燃气轮机加吸收式烟气机方式
三、微型涡轮发电机加吸收式烟气机方式
四、蒸汽轮机加溴化
锂冷机方式
五、燃气轮机前置循环加溴化锂制冷机方式
六、燃料
电池加余热利用型直燃机方式
第十三章 中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总体状况研究
第一节 中国热电联产发展简介
一、热电联产的兴起与发展时期
二、1971-1980年期间
三、“六五”计划时期热电联产建设开始新发展
第二节 中国热电联发展特征
一、以热电厂为主的热电联产
二、热电厂服从城市热力规划
三、以区域热电厂为主联片供热
四、热电厂由电力部门独家建设
五、老旧机组供热恢复生机
六、供热机组容量增大
七、地区形成建设热电的高潮
八、国
家政策法规支持鼓励发展热电联产
九、热电冷联产与热电煤气三联产形成发展趋势
第三节 中国目前热电联产水平
第四节 热电联产在中国体现的优越性
一、节能降耗
二、改善环境质量
三、缓和地区电力紧张局面
四、提高供热质量发展生产改善民生
五、为灰渣综合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节约宝贵的城建占地
第五节 热电联产建设经验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争取各方支持
二、制订鼓励发展热电联产的政策
三、加强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第六节 热电联产发展趋势
一、大型供热机组的比重增加
二、推广循环流化床锅炉
三、城市发展热电冷三联产
四、城市发展煤气、热力、电力三联产
五、在条件适合的地区利用现有工业锅炉发展热电联产
六、燃料结构调整为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七、“西气东输”为发展小型全能量系统开创新机遇
八、中小型凝汽机组改造为供热机组
九、新建大型供热机组取代中、小供热的机组
十、城市集中供热走向热电联产
第十四章 美国从小型热电联产走向冷热电联产发展研究
第一节 美国能源部支持CHP和CCHP
第二节 冷热电联产的特殊意义
第三节 美国关于冷热电联产的研究
一、CCHP纲领
二、CCHP宣言
三、CCHP战略实施目标
第四节 CCHP和CHP应用领域特点
一、CCHP和CHP应用领域的划分
二、商用
建筑物节能的设想
三、采暖和
空调将出现新的变化
四、更新经营模式和改进研究方法
五、CCHP对环境保护也有巨大潜力
六、CCHP发展中的关键因素
七、要特别重视室内空气质量
第五节 CCHP与中国
一、小型电站是21世纪的新电源,最具经济潜力
二、要严格控制为楼宇采暖建设大型热电联产电厂和大型供热管网
三、重视发展分布式小型热电联产(CHP)和小型冷热电联产(CCHP)
四、加快发展天然气、
煤层气,积极引进
液化天然气和管道天然气
五、为经济合理的发展暖通空调,要尽快取消采暖免费供应制度
六、要加强冷热电联供系统(CCHP)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第十五章 中国从热电联产走向冷热电联产发展趋势研究
第一节 发展趋势
第二节 效益分析
第三节 冷热电联供系统缺点
第四节 关于冷热电联产的研究
一、研究综述
二、CCHP战略实施目标
三、应用领域特点
第五节 中国分布式能源与热电联产应用
一、分布式电站与新电源应用
二、小型冷热电联供(CCHP)成为发展趋势
三、能源供应渠道多元化
四、中国在冷热电联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第十六章 分布式供能系统
第一节 分布式供能系统
第二节 相比传统的集中式大电网供电的优势
一、高效节能
二、避免或减少输配电成本
三、分布式供能系统的组成
四、同的发动机在分布式供能系统中的应用
五、怎样利用余热来制冷
六、可以放在家里的分布式供能
七、分布式供能系统在我们身边的实例
第三节 热电(冷)联产的研究现状以及方向
一、国际发展基本概述
二、中国基本概述
第四节 热电(冷)联产系统的优化研究
一、重点装置的研发与应用
二、热电(冷)联供系统的创新研究
第五节 BCHP工程实例
一、奥斯丁(美国)BCHP项目
二、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BCHP项目
第六节 热电(冷)联产的主要形式
一、热电联产系统
二、热电冷联供系统
第七部分 热电联产典型案例
第十七章 上海浦东国际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建设条件
第三节 热、电负荷分析研究
一、热、电基本负荷预测、分析
二、一期供热系统预测及一、二期供热系统的连网、供热设备能力分析
三、二台热电联余热锅炉容量分析
第四节 电负荷分析
一、12#(35kV)变电站负荷情况
二、5#(35kV)变电站负荷情况
第五节 规模及机型选择
一、机型性能参数
二、热电联供机组的选择原则
第六节 过渡季节对策
第七节 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热电联供成本分析
一、成本组成分析
二、成本变动因素
第十八章 杭州市推广天然气热电冷联供分析研究
第一节 推广天然气热电冷联供系统的必要性
一、
环保的需要
二、提高供电可靠性的需要
三、天然气高效利用的需要
第二节 推广天然气热电冷联供系统的可行性
一、可靠的气源条件
二、天然气热电冷联供市场需求分析
第三节 系统模式
一、模式1:汽轮机+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
冷水机组
二、模式2:燃气轮机+补燃型余热锅炉+蒸汽轮机+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
三、模式3:燃气轮机+烟气补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四、模式4:燃气
内燃机+烟气热水补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第四节 工程实例
一、系统负荷
二、设备选型
三、冷热水机组改造
四、系统造价
五、经济性分析
第十九章 热电冷联供系统应用设计研究与案例
第一节 热电冷联供系统的主要优点
第二节 热电冷联供系统中的主要设备
一、发电机组
二、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第三节 热电冷联供系统设计原则
一、经济性分析
二、补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基本配置原则
第四节 燃气轮机热电冷联供系统案例
一、设备配置
二、系统的经济效益
三、关于发电机组的配置容量
四、关于余热锅炉配置
五、关于补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配置
第五节 燃气轮机热电冷联供系统案例
一、设备配置
二、系统的经济效益
三、烟气系统
第六节 综合评估
第二十章 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的能量消耗分析研究
第一节 综述
第二节 燃气冷热电联供的能耗状况分析研究
一、CCHP的主要方式
二、冷热电三联供的节能率
三、与不同发电厂发电效率比较的三联供节能率
四、不同制冷机配置方式的节能率
五、不同燃机发电效率的节能率
第三节 冷热电三联供的总热效率
第四节 三项主要结论
第二十一章 中国燃气轮机热电冷联供系统的应用及投资经济性分析
第一节 热电冷三联供系统发展背景
第二节 燃气轮机热电冷三联供系统
第三节 浦东机场能源中心三联供系统经济性分析
第四节 燃气轮机热电冷三联供系统投资综合分析
一、投资项目的技术分析
二、投资项目的财务分析
第五节 综合评估
第二十二章 燃气轮机热电冷联产系统合理配置研究
第一节 系统组成
第二节 系统设施模型
一、燃机模型
二、余热锅炉模型
三、尖峰锅炉模型
四、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模型
五、电动压缩式制冷机模型
六、进气冷却器模型
七、蓄冷器模型
八、能量平衡
第三节 合理配置方法
一、全年总费用法
二、层次分析法
第四节 计算与分析
一、算例
二、分析结果
第五节 评估结论
第八部分 基础数据
第二十三章 中国能源资源及产需状况统计
第一节 中国能源资源
一、中国化石能源资源基础储量构成
二、中国主要能源基础储量及人均储量
三、中国煤炭基础储量和分布
四、中国
石油基础储量和分布
五、中国天然气基础储量和分布
六、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量
第二节 中国能源生产分析
一、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
二、中国分品种能源产量
三、中国原煤产量结构
四、中国煤炭工业洗选煤产品产量
五、中国焦炭生产量
六、中国
柴油、
汽油、燃料油、
煤油产量
七、中国发电量及构成
八、中国发电量构成
九、中国核发电趋势
十、中国
风电装机容量图
十一、全国各省(区、市)风电累积装机及所占市场份额初步统计表
十二、中国光伏电池装机
十三、我国在建的主要大型常规水电站
第三节 中国能源消费
一、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
二、中国分品种能源消费量
三、中国石油产品消费情况
四、中国农村能源利用情况
五、中国主要高耗能产品产量
六、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量
七、中国生活能源消费量
八、中国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
第二十四章 中国能源经济与
第一节 中国能源经济
一、中国能源与经济状况
二、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弹性系数
三、中国各地区能源消耗指标
第二节 中国能源贸易
一、中国煤炭进出口量
二、中国石油进出口量
三、主要能源与耗能产品进口量
四、主要能源与耗能产品出口量
五、中国进口
原油前5国
第二十五章 中国能源环境与经济展望分析
第一节 中国能源环境
一、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二、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
三、中国废气排放及处理情况
四、中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理情况
五、中国废水排放及处理情况
六、中国交通能源需求及CO2排放量预测
七、中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指标
第二节 我国能源与经济展望
一、中国能源消费概况
二、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统计
三、中国能源消费情况
四、2014年中国经济回顾
五、2015年中国经济展望
图表目录
:
图表:天然气水合物-共11张
图表:地热能-共36张
图表:风能-共14张
图表:固体废弃物能-共19张
图表:海洋能-共12张
图表:氢能-共10张
图表:生物质能-共16张
图表:水能-共12张
图表:太阳能-共33张
图表:科普能源概论-共15张
图表:节能减排概论-共9张
图表:制冷剂水合物蓄冷概论-共5张
图表:各类能源折算标准煤的参考系数表
图表:有效能源利用效率和能量产出效率表
图表:造价投入比较表
图表:各类燃气热电联产设备的氮氧化物排放比较
图表:Solar 公司小型燃机热电联供系统功效比较分析
图表:P&W轻型燃气轮机技术性能
图表:P&W轻型燃气轮机顶峰能力
图表:轻型燃气轮机流程图
图表:宝曼微燃机 Bowman TG80 CHP 经济性比较分析
图表:卡特彼勒燃气内燃发电机热电联产技术参数
图表:STM外燃机与燃气锅炉生产热水经济性比较(上海地区)
图表:外燃机适意图
图表:25kW外燃机外型
图表:STM外燃机性能
图表:不同规模城市的集中供热
图表:城镇集中供热发展状况
图表:不同地区城市的热化率
图表:2003年国家批准立项和开工的热点工程
图表:计划建设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厂
图表:上海分布式(楼宇式)三联供系统的发展情况
图表:北京市分布式(楼宇式)三联供系统的发展情况
图表:广东分布式(楼宇式)三联供系统的发展情况
图表:其他地区分布式(楼宇式)三联供系统的发展情况
图表:国外扩大分布式能源利用
图表:原方案负荷与需求
图表:负荷优化后的评估
图表:同步系数分析后容量评估
图表:Solar机组参数
图表:余热锅炉直接供热( 蒸汽压力1034kPa,饱和)
图表:余热锅炉补燃至9270C直接供热( 蒸汽压力1034kPa,饱和)
图表:Bowman微型燃气轮机组合系统
图表:Bowman微型燃气轮机组合系统制冷量
图表:Bowman微型燃气轮机组合系统与烟气型直燃机组合
图表:机组能量分配图
图表: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能源生产总量 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
图表:中国及周边天然气探明与预计储量
图表:2005年中国天然气供应情况
图表:北京主要燃料比价系数
图表:全球IGCC项目发展情况
图表:全球煤气化容量增长态势
图表:2004年和2014年全球煤气化容量增长调查
图表:全球煤气化容量预测
图表:美国能源部2015年IGCC项目资助情况
图表:各国IGCC容量变化情况
图表:GE公司IGCC部分 项目实例
图表:012年先进IGCC系统准零排放目标
图表:全球煤气化产品分布
图表:IGCC电站发展预测
图表:CO2捕获与封存的影响
图表:一段式纯氧气硫化床炉技术分类
图表:气化炉合成气冷却系统
图表:气化技术分类及对应的商业品牌
图表:蒸汽循环进口参数
图表:蒸汽循环设计参数
图表:气化用煤煤质分析(表5)
图表:经济性估算的输入参数
图表:不同气化炉选择对系统出力的影响
图表:不同气化炉选择对系统效率的影响
图表:采用不同气化炉对IGCC系统的经济性的影响
图表:国内实际联合循环电站的主辅工程造价和EPRI模型计算造价结果对比
图表:投资估算的系数
图表:EPRI模型中估算的IGCC电厂化学试剂和水的消耗量
图表:IGCC的非燃料运行维护成本
图表:EPRI推荐的未可预见费率
图表:流动资金估算
图表:模型计算框架
图表:计算齐准化资本费用率的假设条件
图表:中国各地区已发现煤炭储量/资源量构成
图表:各类新型煤化工项目消耗新鲜水量情况
图表:各类新型煤化工项目3废排放情况
图表:各类新型煤化工项目投资需求
图表:各类新型煤化工产品需求情况预测
图表:鲁奇加压气化厂工艺流程
图表:鲁奇加压气化厂代用天然气工艺流程
图表:鲁奇加压气化厂联产甲醇(义马煤气厂还联产
二甲醚)。其典型工艺流程
图表:坑口水煤浆气化生产人工天然气的工艺流程
图表:4种气化炉技术特点的综合比较
图表:表 常用余热机组
图表:微型涡轮发电机加尾气再燃/热交换并联型吸收式制冷机方式
图表:燃气轮机加吸收式烟气机方式
图表:微型涡轮发电机加吸收式烟气机方式
图表:微型涡轮发电机加烟气机方式
图表:蒸汽轮机加溴化锂冷机方式
图表:燃气轮机前置循环加溴化锂制冷机方式
图表:内燃发电机加余热利用型直燃机方式
图表:燃料电池加余热利用型直燃机方式
图表:9燃天然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能流图
图表:0热电分产(燃煤供电、燃气锅炉供热)能流图
图表:内燃机作为发动机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的示意图
图表:内燃机作为发动机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的能量利用
图表:以燃气轮机作为发动机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的示意图
图表:吸收式制冷的工作原理
图表:上海交通大建设中的微型冷热电联供系统
图表:上海舒雅良子休闲中心的分布式供能系统
图表:奥斯丁(美国)BCHP项目
图表: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BCHP项目
图表:9浦东机场一期能源中心近三年实际供热负荷(辅助锅炉+余热锅炉)
图表:0浦东机场一期能源中心综合热负荷及供热(辅助锅炉+余热锅炉)设备配置表
图表:1 3 5#(35kV)变电站负荷计算
图表:5#35kV中心变电所1#主
变压器MT1(I、lI段母线)负荷计算
图表:四种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热电联供成本分析表
图表:燃气、
燃油锅炉蒸汽成本
图表:2014年时燃气、燃油锅炉蒸汽成本测算价
图表:模式1:汽轮机+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
图表:模式2:燃气轮机+补燃型余热锅炉+蒸汽轮机+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
图表:模式3:燃气轮机+烟气补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图表:模式4:燃气内燃机+烟气热水补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图表:系统造价见表
图表: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与燃气内燃机发电机组比较表
图表:系统的设备配置及冷(热)电联供示意图1
图表:系统的设备配置及冷(热)电联供示意图2
图表:YX2930M机组与Centaur50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的烟气连接系统图
图表:燃气轮机——余热吸收式制冷机示意图
图表:燃气机+余热锅炉+LiBr制冷+电制冷+燃气锅炉示意图
图表:不同电网发电效率供热期节能率
图表:不同电网发电效率供冷期节能率
图表:不同制冷机配置方式的节能率
图表:不同燃机发电效率供热期的节能率
图表:不同燃机发电效率供冷期的节能率
图表:某公共建筑采用不同CCHP系统的总热效率测算
图表:浦东机场能源中心三联供系统
图表:浦东机场燃气轮机热电运行分析表1
图表:浦东机场燃气轮机热电运行分析表2
图表:浦东机场燃气轮机热电运行分析表3
图表:浦东机场燃气轮机热电运行分析表4
图表:浦东机场燃气轮机热电运行分析表5
图表:浦东机场燃气轮机热电运行成本综合分析表6
图表:燃气轮机CCHP系统的主要设备如图
图表:系统配置分层结构如图
图表:优化配置方案指标
图表:典型日内电负荷变化
图表:典型日内热负荷变化
图表:层次总排序
图表:冬季典型日供电变化
图表:冬季典型日供热变化
图表:夏季典型日供电变化
图表:夏季典型日供热变化
图表:春秋季典型日供热变化
图表:2014年中国化石能源资源基础储量构成
图表:2014年中国煤炭基础储量和分布
图表:2014年中国石油基础储量和分布
图表:2014年中国天然气基础储量和分布
图表:2014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量
图表:1995-2015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
图表:1995-2015年中国分品种能源产量
图表:2000-2014年中国原煤产量结构
图表:2000-2014年中国煤炭工业洗选煤产品产量
图表:1995-2015年中国焦炭生产量
图表:1995-2015年中国柴油、汽油、燃料油、煤油产量
图表:1995-2015年中国发电量及构成
图表:2015年中国发电量构成
图表:1995-2015年中国核发电趋势
图表:2000-2015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图
图表:2015年底全国各省(区、市)风电累积装机及所占市场份额初步统计表
图表:1995-2014年中国光伏电池装机
图表:2015年中国在建的主要大型常规水电站
图表:1995-2015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
图表:1995-2015年中国分品种能源消费量
图表:1995-2015年中国石油产品消费情况
图表:2014年中国农村能源利用情况
图表:1995-2015年中国主要高耗能产品产量
图表:201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量
图表:1995-2014年中国生活能源消费量
图表:1995-2014年中国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
图表:1995-2015年中国煤炭进出口量
图表:1995-2015年中国石油进出口量
图表:1995-2015年主要能源与耗能产品进口量
图表:1995-2015年主要能源与耗能产品出口量
图表:2015年中国进口原油前5国
图表:2000-2015年中国能源与经济状况
图表:1995-2015年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弹性系数
图表:2014年中国各地区能源消耗指标
图表:1995-2014年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图表:2000-2014年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
图表:1995-2014年中国废气排放及处理情况
图表:1995-2014年中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理情况
图表:1995-2014年中国废水排放及处理情况
图表:中国交通能源需求及CO2排放量预测
图表:2014年中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指标
图表:1995-2015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统计
图表:1995-2015年中国能源消费构成
图表:2009年中国煤炭消费
图表:中国 GDP季度增速(单位:%)
图表:月度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单位:%)
图表:2005-2009年三大需求对中国 GDP贡献度
图表:中国对
外贸易月度变化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图表:2008-2015年中国经济指标
略……
本报告所有内容受法律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调查许可证:国统涉外证字第1454号。
本报告由中商产业研究院出品,报告版权归中商产业研究院所有。本报告是中商产业研究院的研究与统计成果,报告为有偿提供给购买报告的客户内部使用。未获得中商产业研究院书面授权,任何网站或媒体不得转载或引用,否则中商产业研究院有权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如需订阅研究报告,请直接联系本网站,以便获得全程优质完善服务。
本报告目录与内容系中商产业研究院原创,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许可,拒绝任何方式复制、转载。
在此,我们诚意向您推荐鉴别咨询公司实力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