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招商政策 > 正文

广东省体育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出炉 2022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5平方米

发布日期:2020-09-11
分享:

中商情报网讯:近年来,广东体育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一是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民健身蓬勃发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超过39.1%,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2.6%。二是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十三五”期间,我省运动员参加国内外重要比赛共有96人次获世界冠军、166人次获亚洲冠军,获491项次全国冠军;11人次超世界纪录、26人次超亚洲纪录,超36项次全国纪录;第31届里约奥运会,我省参赛人数、金牌和奖牌总数均位居全国第二位;第13届天津全运会,我省代表团以优异成绩位居全国第一。三是体育产业日益壮大。2018年,广东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4912亿元,增加值为1655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7%。四是足球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较好地完成“十三五”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目标任务,职业足球俱乐部数量居全国之首,广州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夺得中超第八冠。

但与此同时,我省体育事业仍存在地域间、城乡间、行业间、人群间发展不平衡,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充分,体育促进全民健康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体育社会组织发展不充分等问题。为进一步明确广东体育强省建设的目标、任务及举措,充分发挥体育在我省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在体育强国建设和把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性事业中作出广东贡献,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决定,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广东省体育强省建设实施纲要》。

《实施纲要》紧紧围绕建设体育强省的战略目标,对标世界著名湾区和国内先进省市体育发展水平,着力解决广东体育事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了体育强省建设具体措施,体现了开放办体育、吸引社会力量办体育、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等改革创新的新思路、新办法。

《纲要》全文如下:

广东省体育强省建设实施纲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加快广东体育强省建设,促进我省体育事业全面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9〕40号)有关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纲要。

一、总体目标

到2022年,体育强省建设框架体系基本形成,推动重大工程取得初步成效,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9.5%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3%,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超过50%。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在第32届夏季奥运会、第19届亚运会、第十四届全运会中成绩位居全国前列,在第24届冬季奥运会上实现历史性突破。体育产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到2035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省,体育事业发展保持全国领先,达到亚洲一流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9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6%。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超过60%,肥胖率、近视率显著下降。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完善,培养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竞技体育各类项目均衡发展,形成一批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领军式运动员、职业俱乐部和高水平体育赛事。足球竞技水平达到亚洲一流,具备较强竞争力。体育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体育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岭南体育文化感召力、影响力不断提高。体育对外和对港澳台交流合作更加密切,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一国两制”事业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到2050年,广东体育事业发展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内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用全面彰显。

二、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

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制定公共体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推进体育场地设施空间规划,增加体育用地,优化场地设施资源配置,构建全省城乡15分钟健身圈。充分利用山岭、荒草地、河漫滩等未利用土地,以及公园、公共绿地、河湖沿岸、城市高架桥底等空间,因地制宜配置公共体育设施,重点建设健身步道、社区体育公园、公众健身活动中心、中小型体育场馆、户外多功能球场等便民利民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提升存量公共体育设施品质,建立公共体育设施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加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学校场地设施开放力度。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及运营。加快开放体育资源,将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打造成为集青少年体育、竞技体育及健身休闲于一体的省级综合示范工程。

科学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群众健身意识,支持、鼓励和引导全民参与体育锻炼。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运动项目,传承推广岭南传统体育项目,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因地制宜开展各类户外体育活动。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承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进一步健全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开展群众体育运动水平等级达标测试活动。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组织网络,健全指导员上岗服务激励机制,推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进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家庭、养老机构等。发挥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伤病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

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制定实施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计划,推动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员测试。深化体教融合,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和体育技能普及提高工程。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确保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使每名青少年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以示范俱乐部建设为抓手打造青少年体育活动主阵地,构建社会化、网络化的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体系,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体育运动特色学校及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推动特教学校广泛开展康复体育、特奥体育活动。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以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为抓手,优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加大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建设力度,逐步实现充分供给、均衡发展。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发展。

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规范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创新发展,完善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完善扶持引导政策和绩效评估制度,加大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激发社会力量办体育的组织力和创造力。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在服务行业发展、强化行业自律、维护行业秩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提升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构建竞技体育发展新格局。构建完善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和管理体制,更好发挥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重要作用,统筹推动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优势项目与弱势项目平衡充分发展。坚持开放办体育,鼓励支持地市、高校、俱乐部、企业、社会组织等申办和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形成开放、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竞技体育发展新格局。

推动职业体育高质量发展。完善职业体育相关政策制度,建立健全专业与职业相结合的项目发展协调机制。提高足球、篮球、网球、高尔夫球、冰球、马术等项目职业化发展水平,鼓励棒球、橄榄球、帆船、攀岩等项目走职业化发展道路。研究制定标准化补助方案,鼓励俱乐部积极参与备战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和单项国际重要赛事。积极打造国际知名体育俱乐部和国际高水平职业赛事。

推进后备人才培养提质增效。推进青少年竞赛体系改革,畅通分级分类有序参赛通道,推动青少年竞赛体系和学校竞赛体系有机融合。建立俱乐部联赛、U系列赛、公开赛、锦标赛和广东省运动会相衔接的竞赛体系。完善青少年训练体系建设,实施青少年体育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探索以体校为主阵地、学校体育为依托、社会体育为突破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多元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格局,构建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高质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库。

打造科学备战训练体系。完善以运动员为核心、教练员为主导、科医为支撑、行政后勤为保障的科学系统备战训练体系,强化高水平复合型团队建设,打造能征善战、作风优良的优秀运动队伍。制定完善各项目优秀运动员选拔标准和选拔办法,畅通各类别运动员培养输送渠道。加大优秀教练员培养力度,完善教练员、裁判员、科研、医务等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体系。加大国内外高水平人才引进力度。

建设国际一流训练基地。加快推动我省世界一流水平的“训、科、医、教、服”一体化训练基地建设。积极支持相关城市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高尔夫球、冰球、跳水、田径、马术、自行车、赛艇、皮划艇、帆船等项目高水平训练基地,全面提高我省现有国家训练基地的现代化设施、科学管理和科研、医疗等综合保障水平。

积极打造和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支持优化提升现有赛事活动,精心打造广东十大国际、国内、省内品牌赛事活动,构建相对稳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赛事体系。申办世锦赛、世界杯、奥运会等国际顶级体育赛事和交流活动,支持广州办好足球世俱杯。以“互联网+赛事活动”为载体,推动赛事活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努力实现“教、测、练、赛”线上线下全覆盖。

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统筹规划体育产业布局。加强规划引导,重点打造“一圈双核五带多点”体育产业布局,构建珠三角一小时体育圈,形成广州、深圳两个核心示范市,培育沿绿道碧道、沿南粤古驿道、沿江、沿海、沿山体育产业带,建设点状体育产业功能区。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特色体育产业。

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经纪、体育培训等服务业态。做强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体育用品制造业。推进“互联网+体育”、各类体育产业之间,以及体育产业与文旅、娱乐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激发市场活力,延伸产业链条。加强体育彩票品牌宣传,加大销售渠道拓展力度,推动体育彩票事业高质量发展。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重点企业,争创体育名牌,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鼓励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特色产品、经营和服务,满足个性化体育需求。培育发展多形式、多层次体育协会和中介组织,推动各类体育组织与体育企业开展合作。丰富体育赛事活动,推动公共资源向体育赛事活动开放,完善竞赛表演业专项扶持政策。培养终身运动习惯,增加体育消费粘性,激活健身培训市场。

提高产业服务水平。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体育经济类专业,形成有效支撑体育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训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在体育产业的实践和应用,推动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体育消费服务。完善体育产业统计体系,明确体育产业增加值统计方式,建立及时、全面、准确的体育产业数据定期发布机制。

五、落实国家重大体育发展战略

全面推动足球改革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点,统筹建设全省足球场地。加快推进全省足球协会实体化建设。积极申办国际重大足球赛事,精心承办职业联赛和举办“省港杯”“粤澳杯”“省长杯”等足球赛事。保持优秀职业足球俱乐部领先优势,培养1-2家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职业足球俱乐部。完善优秀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畅通校园、体校和青少年俱乐部及青少年培训中心、专业队、职业足球俱乐部各层次之间的人才选拔和输送渠道。普及发展社会足球,鼓励社会主体自发组建业余足球队、举办社会足球赛事。争取知名足球赛事转播权,打造足球传媒品牌。支持梅州建设足球特区、中国足协足球改革试点和全国城市社区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试点,支持广州建设国家级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

全力落实国家冰雪运动战略。因地制宜开展群众性冰雪赛事活动。以广州、深圳为龙头,优化全省冰雪项目布局。以钢架雪车、雪橇、冰球项目为重点,提升冰雪项目竞技水平。以滑雪、花样滑冰为基础,吸引青少年积极参与冰雪运动。引导体育产业与冰雪运动融合发展,支持广东企业积极参与冰雪运动器材装备研发生产及场地建设。

六、推动区域发展战略实施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事业共同发展。联合港澳精心打造和引入一批国际性、区域性体育品牌赛事,广泛组织开展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交流活动,增进内地与港澳群众之间的了解,传播文化、凝聚人心。持续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优质体育生活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深度合作、协同发展,培养一批具有区域和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增加优质体育产品供给。加强与港澳地区在马匹运动及相关产业领域的合作交流,打造马术运动品牌赛事,共同推广马术运动和马文化。

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优化赛事审批环节,支持广州、深圳直接向国家体育总局申报A类国际体育赛事,积极争取对常设性并连续多年成功举办的赛事进一步简化申办审批流程。支持两市优化提升现有赛事活动,打造国际知名体育赛事品牌。支持两市社会主体申办规格高、影响大、市场运作前景好的职业体育赛事。鼓励和吸引国际体育组织、体育运营公司在两市举办国际体育赛事活动、投资体育产业。推动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省黄村体育训练中心、省船艇训练中心、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基地、深圳国家冰球队和国际象棋队训练基地建设。促进乒乓球、田径等项目国家队训练基地落户深圳。

七、增强体育文化软实力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传承岭南体育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倡导文明观赛、文明健身等体育文明礼仪。传承以龙舟、醒狮、武术为代表的岭南体育文化,开展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相关岭南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

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挖掘体育运动项目特色、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形成特有的运动项目文化精神和文化符号,塑造完整立体的运动项目形象,讲好运动项目文化故事。坚持竞技体育政治建队,打造思想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能征善战的运动队。加强文化教育,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培养具有优秀个人品质和良好运动成绩的体育明星,组织运动队和体育明星开展各类公益活动,传递正能量。强化“拿干净金牌”意识,持续深入开展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专项治理。

丰富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打造具有时代特征、体育内涵、广东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鼓励各类体育赛事、协会、俱乐部开发特色文化产品。依托广东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等平台,展示、宣传、推广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建设体育历史博物馆、历史文化荣誉展厅、长廊等,做好体育文物藏品征集、收藏、管理、研究工作。构建体育全媒体传播格局,打造体育融媒体产品。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与港澳地区的体育文化交流合作,拓展交流项目。

八、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定期组织召开省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听取体育强省建设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要将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扎实推进体育强市(县)建设,有序开展城乡体育示范创建活动。

强化政策保障。各级政府要落实发展本地区公共体育事业的主体责任,合理划分体育领域省以下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将体育事业发展经费、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项目分别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加大政府性基金和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基本公共体育服务需要。落实体育税费政策,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督查。

健全落实机制。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体育强省建设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制定具体措施,强化政策宣传,加强督促检查,推动政策落地。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体育强省建设,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调、齐抓共建的体育工作大格局。

附件:重大工程专栏


【招商情报库】专注于资本时代招商引资,力求打造更便捷更高效的招商引资平台,为广大的招商人员、企业和投资人提供服务及最新最实用的招商引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