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招商政策 > 正文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印发

发布日期:2020-05-15
分享:

中商情报网讯:近日,江苏省政府印发《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国家规划框架下,将开展实体化运作,形成新的制度性安排和操作性举措,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加快打造高水平的“创新矩阵”。

《实施方案》明确,到2022年,苏南自创区一体化发展取得突破,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效率大幅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5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基本建成与现代产业体系高效融合、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高效体现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园区,形成若干个世界级产业集群,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

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

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苏南自创区)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凝聚各方力量扎实推进,取得重要进展,成为我省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对标创新一体化先行区的建设目标,仍存在区域协同不够、整体性推进措施少等问题。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苏南自创区建设要围绕一个领导机构、一套实施体系、一批支撑平台、一批攻关项目的“四个一”要求,在国家规划框架下,开展实体化运作,形成新的制度性安排和操作性举措,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加快打造高水平的“创新矩阵”。为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落实苏南自创区发展规划纲要任务,加快推进苏南自创区一体化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以提升高新区发展水平为依托,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以协同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科技平台为突破口,加快建立制度性、实体化的工作推进体系,进一步统筹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空间布局和创新产业发展,构建高效合作、集成联动、协同有序的创新发展格局,促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高质量发展。围绕“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大幅增强源头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引领能力和融通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科技创新高质量供给,共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核心驱动力。

2﹒坚持区域统筹协调。深入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加强省级层面的统筹推进,着力打破“行政经济区”的束缚限制,构建以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为导向的城市群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区域间共同设计创新议题、互联互通创新要素、联合组织重大项目,形成“创新一张网、产业一盘棋”的协同发展格局,加速建设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3﹒坚持“双自联动”。依托苏南自创区的科教资源和产业集群优势,利用江苏自贸试验区的开放优势和国际化平台,大力支持“双自”联动片区率先开展相关改革试点,鼓励高新区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实现自创区与自贸区功能叠加、政策共享,促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金融创新的多维深度融合。

4﹒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创新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健全完善高效协同的一体化工作推进体系,着力促进科技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实现创新政策一体化覆盖、体制机制改革一体化推进。

(三)发展目标。

到2022年,苏南自创区一体化发展取得突破,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效率大幅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5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基本建成与现代产业体系高效融合、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高效体现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园区,形成若干个世界级产业集群,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

二、建立实体化运作的一体化组织工作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在省苏南自创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围绕决策、咨询、执行三个重点环节,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推进一体化发展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优势和组织优势。

(一)成立苏南自创区理事会。在省苏南自创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成立苏南自创区理事会,承担省苏南自创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理事会作为统筹协调和决策执行机构,受领导小组委托,执行领导小组决策部署,研究提出苏南自创区发展战略、发展规划、重大政策以及年度目标任务,研究审议年度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建设、经费预算等事项,统筹协调苏南自创区建设各项重点任务,组织开展督促检查,并及时向领导小组请示报告重大事项。

理事会下设秘书处,负责理事会日常工作,具体负责苏南自创区建设重大工作的统筹协调,跨区域重大科技设施、重大创新平台、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推进,以及协调落实高新区建设、创新型企业培育、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发展等重点任务。

(二)成立苏南自创区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由规划、产业、经济、科技、管理、金融、企业、法律、生态环境等方面资深专家组成的苏南自创区专家咨询委员会,进一步汇聚各方智慧,助力苏南自创区更好一体化发展。咨询委员会作为苏南自创区理事会的咨询机构,在理事会领导下,开展规划、政策和重大项目咨询论证,以及重大项目方向目标凝练和任务方案咨询论证,研究提出高质量的咨询建议,为理事会决策提供依据。

(三)设立苏南自创区管理服务中心。以市场化模式设立实体化运作的苏南自创区管理服务中心,落实理事会审定的各项部署和重点任务,具体负责苏南自创区重大科技平台和项目实施的管理服务工作,组织开展对苏南自创区一体化发展的绩效考核,承担创新型园区建设、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先行先试、科技金融、人才建设、创新一体化服务平台等专业化科技服务工作。

三、一体化建设重大科技支撑平台

按照“统筹布局、开放共享”的原则,加强省与地方联动,部署实施一批跨区域、辐射带动面大、具有全局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支撑平台。由专家咨询委员会论证推荐重大平台建设方向,理事会统一决策实施,理事会秘书处负责协调推进,管理服务中心负责重大平台的实施管理。

(一)共建重大科学研究设施。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全省重大创新需求,省地合力推进建设一批跨地区、跨学科、跨行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化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的战略合作,加快建设未来网络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深远海极地装备技术实验室暨深海空间站无锡研究基地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国家空间信息综合应用创新服务平台项目推进,力争推动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装置、细胞科学与应用设施、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等纳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规划。支持南京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空间天文、土壤与水环境等前沿交叉与技术研究中心。发挥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作用,加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高端制造、装配和试验资源的协同和整合,为苏南地区开展航空发动机和舰船用燃气轮机等技术研发提供世界先进水平的试验平台。抓住国家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契机,鼓励和引导苏南五市加强协同配合,在前沿交叉、优势特色领域超前布局若干省级重点实验室,共同争取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力争到2022年,苏南地区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达38家左右。

(二)共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依托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相关领域创新力量,积极建设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有效提升区域创新整体水平。围绕半导体、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强化省市联动和跨市域合作,布局建设若干技术创新中心,支持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等创建国家领域类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制造业创新中心、无锡(国家)先进技术研究院、江苏省激光与光电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支持省先进封装与系统集成创新中心、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支持高性能膜材料、5G中高频器件、水污染防治、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领域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苏南地区领军型创新企业牵头,联合行业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快培育一批省级产业创新中心,创建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支持无锡建设国家高性能计算技术创新中心,完善国家E级超级计算机系统研发应用环境。支持苏州建设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卓越研究中心,构建地球大数据科学网络。到2022年,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第三代半导体及CPU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产业研发创新组织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在重点领域创建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

(三)共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建设,构建“一站式、全链条”的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苏南中心、中国(南京、苏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跨地区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江苏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等载体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提升苏州自主创新广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试验区)、南京麒麟科技创新园等科技服务示范区建设水平。支持南京、无锡、苏州等建设智能测控产品、高端储能产品、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国家质检中心。突出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示范牵引作用,支持在苏南自创区布局建设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集成电路、高性能合金材料、智能电网等一批行业分中心,加快宜兴环科园生态环境大数据诊疗平台、南京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区等建设。鼓励苏南五市引导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一批跨区域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贯通产业上下游的科技服务链条。加快建立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加大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标准的支持和服务力度,以标准促进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市场化。到2022年,苏南地区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达1350亿元。

(四)共建创新投资基金平台。依托省政府投资基金,通过与地方合作设立子基金等方式,支持苏南自创区建设等创新驱动发展部署。围绕创新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前沿科技产业开展投资,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发展,加大对制造业技术创新和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加快发展科技支行、科技保险支公司、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发挥上交所苏南基地服务功能,推动民营银行特色化发展,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和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完善“创业投资+银行信贷”相结合的融资模式,突破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瓶颈。探索债券、股权融资支持工具试点,鼓励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企业通过在科创板、创业板等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发行公司债券等方式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建设南京河西金融集聚区、长三角国际路演中心、上交所苏南基地、苏州沙湖创投中心、苏州高新区财富广场、苏南科技金融路演中心等创业投资集聚区,大力吸引境内外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在苏南自创区聚集和发展,放大示范带动效应。

四、一体化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以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为目标,围绕半导体、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共同组织实施一批战略性、跨区域、跨领域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和产业发展项目,协同发挥省和地方在重大项目组织实施中的作用,努力补齐创新链关键短板,保障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

(一)共同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聚焦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龙头企业参与实施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新药创制、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努力在科技创新补短板、挖潜力、增优势上求突破。落实国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重大部署,鼓励和支持企业承担国家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自动驾驶、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重大项目或工程,争取更多国家项目在苏南布局。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对接,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培育、产业链能级提升、企业创新赋能、标准领航等专项行动,争取更多的苏南制造业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列入国家规划,着力培育壮大南京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无锡物联网、苏州纳米新材料、苏州(无锡)高端纺织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发挥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的带动作用,集成苏南各市优势研发力量,共同实施若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有望引领产业变革的重大原创性研究项目,力争取得引领性、标志性的重大成果。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高端软件、工业大数据、航空航天等领域,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积极探索“项目+课题”等方式,鼓励自创区内创新型领军企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组织跨市域的企业、高校和研发机构之间自主组合、协同合作,加快启动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形成一批能够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和产品,围绕关键共性技术布局一批高价值专利。支持自创区内科研单位、医疗卫生机构和医药企业,围绕新型冠状肺炎临床诊疗、检验测试、药物研发以及治疗设备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实施高端装备研制赶超工程,聚焦高档数控机床、先进机器人、先进电子装备、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对标世界先进水平,组织实施一批高端装备技术赶超项目,引导苏南地区企业加快高端装备研制步伐。鼓励和引导苏南五市按照产业关联度和相似度,主动加强沟通磋商和创新合作,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共同遴选、支持、投入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组织攻克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核心技术。到2022年,部署实施180项左右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力争取得一批“苏南创造”的代表性成果。

(三)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围绕“一区一战略产业”布局,聚焦集成电路、先进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优势领域,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采取省与苏南国家高新园区集成联动的组织方式,共同实施一批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协同建设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聚焦各市特色优势产业,统筹建设南京未来网络、新型显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无锡物联网、节能环保、特钢新材料,苏州纳米技术、高端医疗器械、精密装备制造、汽车关键核心部件,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石墨烯、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光伏智慧能源,镇江船舶海工、高性能合金材料等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成果在苏南自创区落地转化。加快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重点科教单位合作,共建清华大学太湖计算机研究院等一批重大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重大科技成果在苏南自创区的集群转化和产业化。深入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加快推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支持有关高校实施科技成果价值增值工程,重点支持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高校开展职务发明所有权改革探索,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建立健全集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管理运营为一体的专门机构,加快高校院所专利运用。到2022年,转化120项重大科技成果,形成100个重大自主创新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

(四)组织实施重大产业发展项目。针对苏南地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省市协同实施一批能实现重大关键技术原始创新或自主可控、且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着力发展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发展成长性强、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围绕工程机械、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实施“一条龙”应用计划,对苏南地区列入国家应用计划的示范企业(项目)加大推广应用力度,推动整机企业与“四基”企业协同发展。深入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双百”工程、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以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创意经济以及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为重点,遴选一批示范项目进行重点培育,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成长。加强环境治理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打造一批技术先进、配套完整、发展规范的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与服务产业链。

五、建立一体化实施工作推进体系

加强省与市、高新区协同联动,在深化苏南五市创新一体化发展布局的基础上,统筹实施创新型园区建设、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人才发展一体化、开放型创新生态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进等六大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科技改革发展,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一)实施创新型园区建设行动计划。突出高新区科技创新主阵地作用,省市协同推动高端资源优先向高新区集聚、高端项目优先在高新区落户、高端人才优先为高新区服务,统筹布局建设一批一流高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加快建设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苏州科技城、南京高新区研创园、南京麒麟科技城、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常州科教城、江阴滨江科技城、宜兴环科园、镇江团山睿谷等,打造一批集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为一体的创新核心区。发挥高新区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鼓励高新区通过一区多园、南北共建、异地孵化、飞地经济等方式,加强区域间资源统筹、创新合作与产业配套,大力推动“产业转移+技术转移”,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总结和推广苏州工业园区管理标准,完善高新区考核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重点突出特色产业创新集群培育、亩均产出水平、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内容,引导高新区更大力度推进创新发展。到2022年,苏南自创区内进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的高新区达11家。

(二)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实行省、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衔接机制,量质并举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在苏南地区打造一批研发实力与创新成果国际一流、产业规模与竞争能力位居前列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实施千企升级行动计划,建立全省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省市县联动实行梯度培育,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专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做精做强。实施重点企业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支持企业培育创造一批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高价值专利。到2022年,苏南地区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2.1万家,独角兽企业达10家,瞪羚企业达360家,培育认定500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争创5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三)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行动计划。强化省市联动和跨市域分工合作,推动各地按照“非排他性”原则,主攻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重点培育具有先发优势的特色战略产业创新集群。完善高新区“一区一战略产业”动态管理机制,大力推进苏州工业园区纳米技术、无锡高新区物联网、常州高新区光伏、苏州高新区医疗器械、镇江高新区海工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建设苏州生物医药、常州智能制造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支持无锡、南京等争取列入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支持南京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苏州高端纺织等集群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试点示范。省市共同推进纳米、物联网、智能装备等重点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发挥集成电路、3D打印、石墨烯、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用,着力在整合产业资源、聚合创新要素、开展协同攻关等方面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实施“互联网+”行动,加快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创意等高端环节延伸,增强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推动优势制造业品牌化发展,实现“苏南制造”向“苏南创造”跨越。到2022年,苏南地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达10家左右。

(四)实施开放型创新生态建设行动计划。发挥苏南科教资源丰富和开发开放优势,深入推进自创区与自贸区“双自联动”,面向全球集聚高水平创新载体,着力放大金融开放创新效应,搭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合作平台,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服务贸易,简化研发试验样品出入境手续,抢占资源配置和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深化与以色列、芬兰、挪威、荷兰、瑞士等重点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技术研发合作,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国家开放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大力提升中以常州创新园、中德(太仓)合作创新园、中荷(苏州)科技创新港、中日(苏州)智能制造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发展水平,吸引海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到苏南自创区设立研发机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收并购等方式设立海外研发基地。深入实施“创业中国”苏南创新创业示范工程,支持高新区构建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重点推进南京珠江路信息服务、苏州工业园区云计算、无锡高新区物联网、常州西太湖石墨烯、镇江大学科技园生命健康、苏州相城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众创社区建设。推进认定一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积极争创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依托世界制造大会、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无锡)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中国(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苏州)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发展博览会、南京创新周、中国人工智能峰会、全球(苏州)智能驾驶峰会、(常州)世界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博览会等,举办苏南发展高端峰会等交流活动,有力促进区域间一体化发展合作。到2022年,实施150项跨国产业技术研发合作及载体平台建设项目,苏南地区国家级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达340家左右。

(五)实施人才发展一体化行动计划。加快建设苏南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着力构建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推进人才战略衔接互通,共同编制人才发展规划、布局重点领域人才、谋划人才发展重要政策,逐步建立人才项目申报查重及处理机制,制定实施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加快引进集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引领未来产业变革的“高精尖缺”和“卡脖子”领域人才。推进人才招引联动并进,联动共办南京创新周、南京全球菁英人才节、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无锡才交会等交流活动,开展“双招双引”和高校毕业生、高层次人才、创投资本、创新项目“四对接”活动。推进人才市场贯通统一,加强苏南自创区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建设,争创共建一批省级、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加强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联合培养产业技术人才。推进人才服务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制度,为人才提供跨区域住房、社保、医疗、交通、子女就学、配偶就业、来华工作许可等综合服务。到2022年,力争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00人。

(六)实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进行动计划。把握苏南自创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长三角一体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要求,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深入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率先落实好中关村“6+4”政策、“科技改革30条”等重大政策,着力在区域协同创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等方面寻求突破。完善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激励机制,发挥江苏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功能,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建立健全职务发明奖励报酬、转化实施收益分配等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强化知识产权综合执法,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推进苏南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着力发展以“首投”为重点的天使投资、以“首贷”为重点的科技信贷、以“首保”为重点的科技保险,促进投、贷、保深度融合,创新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科技金融模式,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证券化等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到2022年,率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改革经验成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布局。强化顶层设计,在苏南整体区域范围内,从存量优化、增量统筹的角度统筹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创新载体空间布局。按照共建共享和非排他性原则,加强规划统筹,突出重点、有限目标,统一部署若干重大平台、重大载体、重大项目。统筹集成苏南五市创新创业、人才、企业、产业等各项创新政策,强化一体化协同实施,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

(二)加大支持力度。通过统筹省科技专项资金扩大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联合地方共同部署实施一批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及平台建设项目,支撑苏南自创区一体化发展。省年度重大项目投资计划、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及科技计划、人才计划等专项资金,重点加大对苏南自创区重大载体平台建设、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支持力度。

(三)加强安全生产。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指导苏南自创区内各高新区切实增强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红线,压实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大幅度压降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确保苏南自创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

(四)强化督查考核。健全苏南自创区建设考核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自创区建设督查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各级各部门高质量发展实绩的重要内容。建立自创区建设的责任落实机制。健全自创区建设评估机制,组织第三方对自创区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定期发布自创区创新指数研究报告和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报告,进一步营造自创区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附件:苏南五市自创区一体化创新发展定位布局

附件:苏南五市自创区一体化创新发展定位布局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长三角一体化、自贸区建设等战略机遇,进一步优化苏南自创区“五城九区多园”的创新发展布局,统筹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发展,支持南京加快创新名城建设,发挥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带动作用,促进自创区与自贸区“双自联动”,优化完善布局,强化协同效应,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创新集群和强劲增长极。

南京市 紧紧把握自创区和自贸区“双自联动”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加快构建“一圈双核三城多园”一体化创新发展格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支持江北新区加快构建“两城一中心”(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示范区和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推动南京高新区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加快建设麒麟科技城等创新核心区,联动推进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信息高铁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等“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

无锡市 同步推进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两大战略”,同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两个体系”,加快构建“一城三核多特”一体化创新发展格局。高标准建设太湖湾科创走廊,大力提升无锡高新区国家科技型园区发展能级和江阴高新区、宜兴环科园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水平,重点建设太湖国际科技园、江阴滨江科技城等创新核心区,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核心引擎和经济发展强劲增长极。深入实施“太湖人才计划”,重点推进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国家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深远海装备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加快江苏(无锡)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提升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高端制造集群能级,重点培育物联网、集成电路、节能环保、特种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常州市 加快构建“一城两区多园”一体化创新发展格局,大力提升常州高新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和武进高新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水平,重点建设常州科教城创新核心区,重点推进光伏科技产业园、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重点培育智能装备、太阳能光伏、石墨烯材料、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长三角地区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高质量建设中以常州创新园,大力推进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以色列江苏创新中心、中以创新汇等平台建设,实现“创新机制示范、创新要素融通、创新合作引领、创新经济带动”,加快建成国家经济转型时期以科技创新驱动的国际合作典范。

苏州市 紧紧把握自创区和自贸区“双自联动”重大机遇,加快构建“四核多区两中心”一体化创新发展格局,持续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着力建成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城市、长三角创新一体化典范城市、全国高水平的创新型引领城市、全球范围内制造业开放创新的先进城市。发挥苏州工业园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优势,加快推进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打造全方位开放高地、国际化创新高地、高端化产业高地。推动苏州高新区跻身全国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大力提升昆山高新区、常熟高新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水平,支持建设纳米真空互联试验装置、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细胞研究与应用科学设施、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苏州航空航天创新基地等重大科技平台。深化中新、中德、中日、中荷两岸开放创新合作,形成对外开放一体化和协同发展新格局。

镇江市 加快构建“一区十四园”一体化创新发展格局,推动镇江高新区积极建设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重点建设团山睿谷创新核心区,打造对接南京的先导区、核心区和主阵地。重点推进设镇江智能制造创新平台、中船海洋电气科技产业园、船舶海工产业创新中心、哈工大镇江高端装备研究院等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前瞻性部署高性能合金材料、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性发展航空航天、船舶及海工配套、智慧电气等产业,全力建设成为现代山水花园科技城。

【招商情报库】专注于资本时代招商引资,力求打造更便捷更高效的招商引资平台,为广大的招商人员、企业和投资人提供服务及最新最实用的招商引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