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创新发展生活类信息消费
丰富数字创意内容和服务。发挥我省特色自然资源、民族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优势,加强对优秀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及利用,丰富数字媒体、数字出版、3D动漫、虚拟现实游戏和视频等数字内容供给,创新内容营销模式和营销渠道。加快中国文化大数据产业平台建设,推进版权产业线上线下交易和广电网络新型业态聚集。重点扶持一批文艺网站和数字创新企业,鼓励发展交互式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有线电视网宽带服务等融合性服务。鼓励用市场化方式发展知识分享平台,打造集智创新、灵活就业的服务新业态。
推行便捷交通服务。建设便捷高效的公共出行信息服务平台,根据公众出行需求,推进跨部门、跨区域交通服务数据融合,加快整合实时路况和公交、铁路、航班、停车场等信息,创建一批“一站式”“一票制”“一卡通”等服务模式,提供一体化出行信息服务。鼓励企业基于大数据分析开展出行信息服务、交通诱导、移动出行应用、智能交通设备等产品和服务,实现交通路线实时查询、停车场信息查询、出行线路规划等服务,提高出行效率,节约出行成本。
推行智慧旅游服务。建设智慧旅游“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旅游产业监管、旅游产品推广、个性化服务预订等功能,构建全域旅游大数据综合分析管理体系,实现全省重点景区全覆盖。探索推动自然景观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仿真技术融合,增强游客沉浸式感官体验,丰富景点景区旅游产品内涵。
五、扩大行业类信息消费
提升信息技术服务能力。加快提升面向政务、工业、农业、电商、健康、旅游等行业应用需求的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支撑能力。加快发展呼叫中心产业,打造“黔中声谷”。积极推动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等发展,着力增强面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数据库、行业应用软件和特色软件服务产品。推动企业加强合作,鼓励开展咨询、研发、培训等技术支持和服务。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拓展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新模式,促进平台资源共建共享。推进面向中小微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业务协同、合作发展、共创共赢的信息服务新模式。全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加快电子商务推广普及。推进“网货下乡”“黔货出山”“农货进城”,实施农产品网络销售全覆盖工程,积极培育农村电商主体,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商应用能力,建设信息开放共享、数据互联互通的农业电商公共服务系统,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网络化运营体系,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加快实施农村电商培育专项,合作构建农村购物网络平台,建立产地仓等直采模式,发展绿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线上定制、线下送货到家的农产品销售服务新模式。鼓励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垂直电子商务,拓展销售渠道,探索构建产品质量保障追溯体系。引导大型企业建设开放式集采、集销和服务电商平台,推进旅游、酒类、医药、茶叶、汽配等行业电商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加快申请创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区。
发展乡村信息消费。提升大数据服务农业发展应用能力和水平,大力推动贵州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实现贫困农户建档立卡数据与农业生产数据共享互联,促进农村“三变”改革,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完善升级“农业云”平台,开展农业大数据挖掘分析,建立农业全产业链智能化监测分析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有效推动质量兴农。依托“农经网”向农户提供农业政策、农业技术、公益便民、农民培训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信息服务。
深化互联网物流应用。建设“贵州物流云”,实现交通货运信息、物流供需信息、网上物流在线跟踪等信息互通共享。加快推动货车帮、传化贵州等企业智能物流发展。鼓励生鲜电商和专业冷链物流龙头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模式,完善生鲜食品、药品等冷链物流配送服务网络。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鼓励大型物流企业发展专业货机、电商快递专列,提高物流效率。鼓励物流企业整合社区现有便民服务设施发展定时配送、社区自提柜、冷链储藏柜、代收服务点等新型社区化智能化配送模式。
拓宽数字金融服务。鼓励我省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开发面向信息消费全过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小额、快捷、便民的小微支付方式,开展支付业务创新,不断优化信息消费金融服务。加快“贵州通”移动金融安全可信服务管理系统建设,发行移动金融IC卡。加快贵阳区块链创新基地建设,推进区块链技术在支付清算等金融领域的应用。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重点推广基于手机终端的支付、信贷、理财、保险、征信等应用,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