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总体思路
全面把握全省人口发展的趋势性变化,贯彻国家人口均衡发展重大战略,加强统筹谋划,做好政策储备,积极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努力实现人口自身均衡发展,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主线,强化人口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按政策生育,充分发挥全面两孩政策效应,综合施策,科学调控人口总量,积极优化人口结构,着力提升人口素质,合理统筹人口分布,不断创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口总势能、结构红利和素质资本叠加优势,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协调,综合决策。切实将人口发展融入经济社会政策,更加注重人口发展政策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投资项目和生产力布局、城乡区域关系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决策中,充分考虑人口因素,不断健全人口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口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面向全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政策体系,坚持补齐短板,提升家庭发展能力,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特殊人群合法权益,着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超前谋划,防范风险。加强超前谋划和战略预判,统筹处理好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提早防范和综合应对潜在的人口安全问题,做好政策储备和风险防控,切实保障人口安全。
——坚持改革创新,正向调节。积极转变人口调控理念和方法,统筹推进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和治理机制综合改革。完善人口预测预报预警机制,健全重大决策人口影响评估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就业、教育、卫生、养老、社会保障等相关领域改革,综合调控人口规模、质量、结构及分布,持续增强人口资源禀赋。
第三节主要目标
——人口总量稳步增长。全面两孩政策效应充分发挥,生育水平适度提高,总和生育率逐步向世代更替水平回归。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达到2660万左右,2016—2020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在4.6‰左右。2030年,全省常住人口超过2780万,2021—2030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在4.4‰以上。
——人口结构不断优化。人口性别结构持续改善,出生人口性别比超出107的部分力争每年下降10%,到203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劳动力资源保持有效供给,人口红利持续释放,45—64岁大龄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明显增强。
——人口素质全面提升。出生缺陷率明显降低,人口健康水平和人均预期寿命持续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稳步上升,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到2030年,全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5‰、6‰和12/10万以下,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6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
——人口分布更趋合理。人口城镇化率持续提升,203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入实施,重要生态功能区人口自愿、平稳、有序转移。人口流动合理有序,人口分布、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设施齐备、结构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多元化家庭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基本形成,全方位、全周期的家庭发展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到2030年,实现更高水平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重点人群得到更好保障。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的基本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制度、工作机制和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共建共享能力明显增强。
专栏1:2016-2030年人口发展预期目标 | ||||
领域 | 主要指标 | 2015年 | 2020年 | 2030年 |
人口总量 | 全省常住人口(万人) | 2599.55 | ≈2660 | ≥2780 |
总和生育率 | 1.3 | ≈1.8 | ≈1.8 | |
人口结构 | 出生人口性别比 | 113 | ≤111 | 107 |
人口素质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9.25 | >9.8 | >10.5 |
人均预期寿命(岁) | 73 | 74 | >76 | |
人口分布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43.19 | >50 | ≥60 |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33.61 | >38 | ≥50 | |
人口发展环境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6 | ≥97 | ≥99 |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7 | ≥98 | ≥99 | |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 4.89 | 6 | ≥11 | |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张) | 30.4 | ≥35 | ≥40 | |
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万人) | 295.38 | 全部脱贫 | 全部脱贫 |
第四节战略导向
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目标,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全局高度,以中长期发展视野谋划人口工作,贯彻以下战略导向。
——注重人口内部各要素相均衡。推动人口发展从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调控总量、优化结构和提升素质并举转变。推进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平缓人口总量变动态势,避免人口达到峰值后快速下降,发挥政策最大效应。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努力挖掘各年龄段人口潜能,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注重人口与经济发展相互动。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对人口变动的影响,综合施策缓解经济因素带来的生育率下降等人口发展问题。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技术、产业、公共服务、就业同步扩散,引导人口与经济布局有效对接。充分发挥人口能动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人力资本支撑和内需支撑。实施积极的老龄化政策,防范和化解社会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注重人口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补齐重点人群发展短板,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实施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尊重个人和家庭在人口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权利义务对等,推动人口工作由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向政府、社会和公民多元共治转变。
——注重人口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定位,有序引导人口向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集聚。加大环境治理与保护力度,加快对重点生态保护区的生态修复和多条内陆河流域的生态治理,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地区实施人口生态转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