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1.构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体系。着力推动发展核技术、航空航天、燃气轮机、信息安全、北斗导航、激光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军民融合产业,着力打造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到2020年,培育50户军民融合型骨干企业,发展壮大一批50亿元级、100亿元级大企业、大集团,推动军民融合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0亿元。(责任单位:省国防科工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
2.建设军民融合核心载体。加快建设核动力产业基地、银河·596产业基地、航空发动机产业基地等十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和一批特色军民融合产业园区。(责任单位:省国防科工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
3.构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面向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需求,探索通过军建民用、民建军用、军民共建共用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分类推进国防科技实验室、军工重大试验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等向社会开放,推进军地在基础信息、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资源上共建共享。(责任单位:省国防科工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
(三)发展壮大创新型企业。
1.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强化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服务和引导,加大对企业主导的新兴产业链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企业参与制定重大技术创新计划和规划、修订国际标准及国家标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和承担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支持企业自建、联建、收购研发设计机构,(责任单位: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质监局、省知识产权局)
2.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争取到202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0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超过20000亿元。(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质监局、省知识产权局)
3.实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建设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争创国家小,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到2020年,努力实现每年增加科技型中小微企业20000家。(责任单位: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金融工作局、省知识产权局、人行成都分行、四川银监局)
4.推进传统产业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面向机械制造、食品白酒、纺织等优势传统产业,推广和应用一批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推进传统产业产品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开展绿色设计、高能效低排放制造、制造系统低碳运行等关键技术研究,示范应用一批成熟技术及科研成果,推进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促进汽车、机械、油气化工、能源电力、钢铁钒钛、食品白酒等传统产业向绿色制造转型升级。(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农业厅)
(四)推动创新创业。
1.建设创新创业孵化载体。通过政府搭建、民营兴建、企业自建、闲置改建等模式,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推动各市(州)集中力量打造孵化器大平台,积极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学科技园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孵化基地和科技型企业加速器,逐步形成“创业苗圃(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阶梯型孵化体系。到2020年,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达到700家,孵化科技型企业数量达到30000家。(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厅)
2.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做强四川省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引导基金和四川省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支持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市(州)开展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大力推广“盈创动力”模式,积极推进科技支行建设,探索建立科技保险发展新模式,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贴息、贴保、贴费,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到2020年,力争全省科技型企业实现融资总额达到1500亿元以上,服务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0家以上。(责任单位:科技厅,财政厅、省金融工作局、省知识产权局、人行成都分行、四川银监局、四川证监局、四川保监局)
3.加强创新创业政策支持。全面落实国家关于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离岗创业、提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和扩大企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等政策,落实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有关所得税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适用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政策。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对涉及投资、创新创业、高技术服务等领域的行政审批项目加大清理力度,为创新型企业工商注册提供便利。探索推进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和成德绵跨区域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积极推进成都知识产权法院建设。(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工商局、省地税局、省知识产权局、省国税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