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印发:2020年全省总人口达4800万(附全文)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7-11-08 15:28
分享:

第四章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人口与环境永续共生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依据,统筹谋划人口分布、资源禀赋、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人口合理有序集聚或转移,优化城乡人口生产、生活、居住环境,促进城乡互动融合,改善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平衡关系。

第一节优化人口空间布局

——推进人口新型城镇化。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增强鄱阳湖生态城市群、沪昆线和京九线两条城镇发展带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发展南昌、九江和赣州三个都市区及景德镇、抚州、瑞金、“三南”地区(龙南、定南、全南)四个城镇组团,引导人口向“一群两带三区四组团”合理集聚。力争到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新增户籍城镇人口430万左右。到203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左右。

——推动主体功能区人口合理分布。科学确定不同主体功能区可承载人口的数量,实行差别化的人口政策。对人居环境不适宜人类常年生活和居住的地区,实施限制人口迁入政策,有序推进生态移民。对人居环境临界适宜地区,基本稳定人口规模,鼓励人口向重点市镇收缩集聚。对人居环境适宜和有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地区,重视提高人口城镇化质量,培育人口集聚的空间载体,引导产业集聚,增强人口吸纳能力。以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城市化核心区域为重点,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以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生态功能区为重点,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引导超载人口有序转移。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监测预警机制,适时调控人口集聚与迁移,保持人口规模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完善人口流动迁移政策体系。健全差别化的财政、产业、投资、建设用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社会公共服务等政策,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和迁移。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并支持引导农民土地承包权依法有偿转让,宅基地使用权自愿有偿退出。增加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逐步实现转移人口在就业服务、子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租购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提高人口城镇化质量。完善主体功能区人口转移政策,综合运用奖励扶助、困难救助、养老和医疗扶助等经济手段引导居民通过工作、学习、安置等途径迁往重点开发区域。


第二节推动人口绿色发展

——健全绿色生产机制。大力推进创新驱动、资源集约节约、低碳环保的绿色生产方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和能源等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产品绿色化、品牌化生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航空制造、新型光电、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绿色制造业快速成长。加快发展全域旅游、大健康产业和工业设计、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环境管控规划,建立工业园区环境容量评估制度。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深入挖掘江西生态文化底蕴,积极培育生态道德,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节约的生活方式。大力推动居民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绿色化,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实施公交优先、“绿色出行”计划。加大对绿色建筑规模化推广应用的支持力度,促进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能中的表率作用。

——共享绿色惠民成果。以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环境问题作为突破口,加强制度建设,实施生态工程。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实施生态修复和生态再造工程,着力提升自然生态功能。深入实施“净空”行动,严格控制粉尘、烟尘排放,推进大气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建成省级和南昌、九江两地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体系,促进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深入实施“净水”行动,推进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开展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提高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深入实施“净土”行动,推进重点防控区重金属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治理。加快城乡特别是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鼓励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推动绿色价值转化,实施生态扶贫工程,建立补偿资金与扶持贫困群众脱贫挂钩机制,开展水电和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立绿色创业扶贫基金,切实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第三节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建设宜居宜业新城市。坚持规划先行,强化城市规划“三区四线”“三区四线”:“三区”指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四线”指绿线(绿地)、蓝线(水系及湿地)、紫线(文物保护区)、黄线(城市基础设施用地控制线)。约束,加强城市规划与各类空间规划衔接,充分利用城市现有资源,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坚持建管并重,推进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不断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推进就业创业环境更加优良,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提升城市内在品质,促进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形成符合实际、具有赣鄱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建设和谐秀美新农村。统筹山水人文关系,深入推进“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深化文明创建活动,保护乡土文化,建设文明乡风。以壮大特色产业为牵引,促进产业融合,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以村落规划和民居设计为抓手,强化村庄绿化美化,优化村庄布局。实施“七改三网”“七改三网”:“七改”指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栏、改塘、改沟;“三网”指电力、广电、电信网络的完善。工程,建设农村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治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中心村+社区”建设模式,提高农村管理水平,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从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方面加快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加快推进示范镇建设为突破口,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建立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共建共享、互联互通。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