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推进环境协同整治
合作推进水环境整治。实施严格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制度,加强西江、北江干流和流溪河、沙湾水道、顺德水道、东平河等水源保护地保护及周边污染源管治。完成流溪河、新街河、天马河、白坭河、石井河、白海面涌、花地河、珠江西航道、佛山水道、西南涌、水口水道、芦苞涌等广佛跨界河涌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强化行政交界断面水质、水量监测和信息通报,联合开展跨界水环境违法案件查处。2020年,区域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
共同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加快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细颗粒物)等主要大气污染物的联防联治。实施城市清洁空气行动,重点加强广佛地区冶金、水泥、建筑陶瓷、石化等行业的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控制工业烟尘、粉尘、城市扬尘和挥发性有机物等空气污染物排放,深入推进区域内燃煤电厂超洁净排放改造。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全面淘汰广佛范围内的黄标车。共同实施PM2.5监控,实行大气环境质量联合监测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争取大气环境质量率先达到国家标准。
统筹处置固体废弃物。以共建共享、集约利用为原则,统筹和优化区域内垃圾填埋场和焚烧点布局,加快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大中型垃圾处理设施和资源热力电厂。推广广州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经验,联手推进“定时定点”垃圾分类投放,加强垃圾压缩、垃圾焚烧、垃圾填埋、餐厨垃圾处理的协同监管和联合执法。加强两市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合作,探索共建城市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处理基地等区域性的专业分拣中心,支持两地的大型汽车集团开展汽车拆解和再制造试点。到2020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保持100%,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率保持100%。
完善生态环保协同机制。全面衔接两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重点推进珠江流域、交界区域的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建立健全跨行政区的环境治理跟踪机制、协商机制。加强环境准入与管理合作,探索逐步统一区域内工业项目、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互通两地的社会发布污染物来源信息及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建立健全环保应急联动机制和突发环境事件快速通报机制,共同应对和处理跨界突发性环境事件及污染纠纷。联合开展重污染应急响应演练、季节性环保执法专项行动。
第八章 互惠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
以提升广佛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根本落脚点,推动社会事业各领域深度合作,打造全国高水平、高品质社会事业发展示范区,共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 促进教育资源合作共享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统筹优化广州荔湾、白云、花都、番禺与佛山南海、三水、顺德等交界地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支持名校跨地区建设分校,促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广佛区域高校在师资培训、课程改革、学科共建、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加强两市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建设,发展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联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
加强教研合作交流。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和教育高峰论坛,开展课题合作和跨区域教研协作。支持两地教育人才交流互动,深化校长和教师交流合作机制,推动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的互认互通。分领域开发统一标准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应用系统,统一远程教育和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平台,促进各类教育教学和管理资源、应用系统的高效运用。
第二节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加强公共卫生合作。完善重大疫情联防联控及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区域内发生重大传染病、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重大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协同处置能力。建设统一完善的医疗急救网络和紧急情况下的统一调度指挥急救机制,推进实现两市急救信息共享和急救网络联通。深化两市在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健康管理等方面合作。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按照两市医疗卫生规划和医院功能定位,整合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加快广州花都、南沙、白云等区三甲医院和佛山妇幼医院等一批医疗重大项目建设。到2020年,广佛地区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达到6张。推动辖区内大型综合性医院、重点专科医院、高端和特需医疗机构面向广佛地区服务,支持两市高水平医院通过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疗集团等形式跨区域发展。共同发展中医药特色医疗,合力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加强两地中医医院及综合医院中医科合作交流。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基层卫生医疗服务机构建设,扩大医保定点医院互认范围,健全双方定点医院双向转诊机制、医保定点互认机制和急诊报销机制,建立医疗损害异地专家鉴定及医患纠纷异地专家调解制度。加快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预约挂号、远程专家会诊和稀有血型信息等互联互通。
第三节 共同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共同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合力加强岭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共同开展粤剧粤曲、广东音乐、“三雕一彩一绣”、石湾陶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推进醒狮、龙舟、庙会、花市等特色民俗活动交流,支持两地合作共建传统工艺传承人工作室,传承和培育一批岭南文化大师。依托中国音乐金钟奖、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羊城国际粤剧节等重大品牌文化活动,支持两市合作申办一批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的文化艺术节、民俗文化节和博览会,联手推出一批文化精品。推进两地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馆藏交流,组织开展图书馆年会及阅读推广、博物馆互办展览等活动。
加强体育交流合作。联合举办国际体育赛事和国内重大体育活动,共同组队或互派队伍参加“横渡珠江”、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佛山南狮锦标赛等品牌体育活动,加强足球、篮球等两市优势体育项目交流。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社区体育公园等资源和设施向两地市民开放共享,建设连贯交界区域的城市健身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