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2016年度中央部门决算集中向社会公开。据统计,已经有103家中央部门公布了本部门决算,比去年增加了1个;最高人民法院首次公开部门决算。这是自2011年首次中央政府向全社会公开“三公经费”以来,各中央部门第七年公开“三公经费”决算。所谓“三公经费”,主要包括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与运行维护费,以及公务接待费。
“三公”经费支出,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来,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均实现了只减不增,今年的情况又是怎样呢?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没有悬念:继续下降。
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48.25亿元,比预算数减少14.85亿元,下降23.5%;比2015年减少5.48亿元,下降10.2%。其中,因公出国(境)费用18.19亿元,比预算数减少10.3%;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25.87亿元,比预算数减少 24.8%;公务接待费4.19亿元,比预算数减少50.2%。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2016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与2015年“三公”经费实际支出相比,总额减少了10%以上;与2016年预算数相比,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公车费用减少了24.8%,公务接待费用减少了50.2%,这个力度也是近年来少有的。说明“八项规定”实行这四年多来,还是鲜有成效的。
分部门来看,银监会、财政部、审计署等部门“三公”经费支出则明显低于预算,分别仅为预算数的40%、53%和59%。然而,有些部门的预算远高于预算。
商务部2016“三公”经费支出决算数为5135.85万元,为2016年预算数的131.9%,超预算1244.36万元,较2015年决算数高出20.8%。商务部称,2016年“三公”经费超支的主要原因是,2016年配合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参加国际会议、多双边谈判和贸易救济案件磋商增加出访任务。
部分部门2016年“三公”经费支出虽未超出预算,但仍高于2015年决算数,其中国家体育总局、住建部2016年“三公”经费支出同比分别增长17.8%和16%。
住房保障支出方面,多个部门支出低于预算,国家税务总局、国资委、财政部、科技部等部门2016年住房保障支出低于预算较多,其中国税总局仅为预算的62.4%。
但不容忽视,仍有一些部门在“三公”问题上触碰“红线”,加强“三公”经费使用管理,依然在路上。从去年开始首次“打包”发布决算相关财务会计政策,在规范资金使用和推动精细化公开方面,效果明显。但是由于会计制度的缺失造成了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仍然存在,比如盖楼房(应该)纳入绩效体系,在目录上打了很多埋伏。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中央部门首次对项目支出预算开展了绩效自评工作,对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完成效果进行了全面梳理,对未完成绩效目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形成了项目执行情况的“成绩单”和“体检表”。不仅有利于提升政府部门公信力,也有利于倒逼各部门重视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加强财政资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