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印发(附全文)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7-04-06 15:50
分享:

五、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新体系

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导向,以推动海洋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提升现代海洋渔业,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海洋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加速发展海洋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发展向链条的高端延伸,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拓展,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同融合发展,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一)打造“海上粮仓”

突破育种关键技术,重点培育海水增养殖优质品种和繁育健康苗种,推动生态低碳、健康高效、工厂化养殖,大力发展渔业增殖业,控制近海捕捞,拓展远洋渔业和极地捕捞,提升海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培育完善种质资源保护和渔业资源修复—良种繁育—健康养殖—精深加工—现代贸易产业链条,大力拓展渔业功能,实施水产品质量保障工程,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生物育种、健康养殖、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远洋渔业基地、现代休闲渔业基地,实现种粮于海、产粮于海、存粮于海。坚持生态优先、海陆统筹原则,协同推进“海上粮仓”和“渤海粮仓”建设,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1.海洋生物育种业。加大对海水增养殖优质品种培育和健康苗种繁育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快完善水产原良种体系和疫病防控体系,在青岛、烟台、威海、潍坊以及黄河三角洲等地建设一批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海水养殖优良种质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和良种基地,提高良种覆盖率和名优产品的比例,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生物育种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到2020年,重点培育水产新品种(系)10个,建立水产良种繁育基地20个,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种苗企业10家。

2.健康养殖业。大力发展海水高效循环水的设施化养殖,高效集约的标准化池塘养殖,生态健康养殖等先进模式,打造全国重要的健康养殖基地。以烟台、青岛、威海等海域为主体,推进生态低碳养殖,建设浅海优势海产品健康养殖基地;以东营、潍坊、滨州等沿海地区为重点,加快规模化、标准化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黄河三角洲国家生态渔业基地建设;以烟台、威海、潍坊、日照、滨州等沿海地区为重点,建设一批优质海水鱼工厂化健康养殖基地;开展黄海冷水团绿色鱼类养殖试验,完成关键养殖技术研究和养殖工船平台搭建,推动高品质、绿色鱼类养殖规模化发展。

3.渔业增殖业。依法加强渔业资源管理,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加大渔业资源修复力度,推行立体增殖模式。合理控制捕捞强度,严格实施休渔制度。建设人工鱼礁带、贝类生态产业带和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改善渔业资源种群结构和质量。加强规划引导和管控,大力实施以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和藻场建设为主的海洋牧场提升工程,推广人工鱼礁新构型、新材料、新布局,开展大规模海底造礁和立体生态养殖,促进海洋养殖与水产加工流通、休闲垂钓、旅游观光体验等相结合,把海洋牧场打造成为“海上粮仓”建设核心区、海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领区、全国重要的海洋牧场示范区。至2020年,重点打造莱州湾中东部、烟威近海、荣成东部、海州湾北部等30个海洋牧场示范区。

4.远洋渔业。加强国际渔业合作,积极开发利用国际渔场资源,参与开发新的国际渔业资源,优化远洋渔业生产布局,开拓远洋渔业发展空间。发展壮大大洋渔业,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以开发南极磷虾为重点,加快发展南极渔业,加快加强远洋捕捞科技研发,提高远洋渔业资源探捕、评估能力。以威海为重点,借助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建成一批海外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完善远洋渔业产业链条,增强远洋渔业服务保障能力。依托荣成、寿光、蓬莱、黄岛等4个远洋渔业基地,加强政府引导,支持以资产为纽带,以互利共赢为目标,实行重组、参股等多种合作形式,推动现有远洋企业加快整合,打造大型远洋渔业集团。加快研究制定远洋渔船升级更新的扶持政策,发挥好山东省船舶技术研究院作用,提高远洋渔船的装备水平、信息化水平和捕捞能力;完善政策措施,支持将部分造船能力转向现代远洋渔船的开发和更新,适当增加现代化专业远洋渔船建造规模。深化在远洋渔业、冷链物流等领域的合作,打造海峡两岸(蓬莱)渔业交流合作示范基地。着力培育推进远洋渔业产品精深加工和网络化市场销售体系建设,把中国(烟台)金枪鱼交易中心打造成为国际性金枪鱼产品集散地,把威海建成全国重要的远洋水产品加工与物流基地。

5.海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业。加大对水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开发利用,加强对超高压超低温冷冻加工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开发鲜活、冷鲜等水产食品和海洋保健食品,提升海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在烟台、威海、青岛、日照、潍坊等地建设一批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打造海带、刺参、金枪鱼、鱿鱼、三文鱼、鳕鱼、海洋调味品、冷冻食品等海洋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水产品加工基地。创新水产品流通方式,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营销、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等新型流通业态。鼓励批发市场利用互联网做强交易撮合、商品集散、价格发现和信息交互等传统功能,增强物流配送、质量标准、金融服务、研发设计、展览展示、咨询服务等新型功能。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引导批发市场向电子商务园区、物流园区转型。鼓励线上渔业信息服务平台向综合交易服务平台转型,围绕客户需求组织线下展示会、洽谈会、交易会,为渔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垂直纵深服务。依托大型水产品加工企业,推进水产冷链物流标准化研究和应用,加快冷链物流装备与技术升级,提升发展荣成、城阳、芝罘等冷链物流基地,加快建设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构建“互联网+冷链物流”新业态,打造智慧冷链物流生态链。依托威海国际海洋商品交易中心,开展以海洋商品为主的大宗商品交易,探索建立水产品期货交易中心,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水产品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6.休闲渔业。利用岛礁、港湾、沙滩、滩涂等自然资源以及渔村、渔港等人文资源,结合养殖基地、海洋牧场建设,适应不同消费群体需求,重点开发养殖基地观赏、休闲垂钓、生态观光、生活体验、品尝购物、科普教育等系列休闲渔业产品,加快建设渔家乐园、渔俗新村、海上垂钓观景中心、海滨俱乐部等设施,健全完善休闲渔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大力发展生产、观光、垂钓、餐饮、娱乐、购物等一二三产融合的综合性休闲渔业,创建一批省级休闲渔业公园。依托规模化的专业海水养殖网箱和围塘养殖基地,放养名贵海水鱼类,配备休闲船和观光游艇等设施,发展以垂钓为主,集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渔业。依托港湾浅海、岛礁等,发展集海岛海景观光旅游与岛礁矶钓、潮间带采集等相结合的休闲渔业。以享受渔捞乐趣,体验渔民生活,领略渔村风情为主题,发展游客全程参与的近海传统小型捕捞作业等特色旅游产品。统筹规划建设海产品市场、渔鲜品尝一条街,增加渔俗文化表演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项目,发展集品尝海鲜、娱乐、购物于一体的滨港休闲渔业。开展观赏鱼大赛、垂钓比赛、渔业饮食文化节、放鱼节、开渔节以及渔业科普、美术摄影等活动,挖掘、传承、弘扬、创新渔业文化,全力打造齐鲁渔业民俗文化品牌。

7.建设水产品安全示范省。深入实施食安山东建设战略,启动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工程、快速检测技术普及工程和质量追溯工程,构筑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的水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安全责任链,实行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吃上更多绿色、安全、放心水产品的需求。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