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完善支持政策,创新投入模式,完善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对接融合的机制,推动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海洋新能源、海水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培育壮大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1.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产业。加强技术研发平台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创新药物和新型海洋生物制品,培养一批具有较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构筑“活性物质提取—保健品—创新药物—新材料”为体系的可持续利用产业链,形成规模较大、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海洋医药和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基地。(1)建设特色海洋药品生产体系和产业集群。以青岛、烟台、威海、潍坊为主体,重点开展以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为基础的创新药物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加强与国内外医药研发机构合作,引进消化吸收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新技术,开发新的海洋药物;实施海洋基因库项目,建设全球最大的海洋综合性样本、资源和数据中心;青岛、烟台、潍坊重点开展海洋药用基因工程研究,开发新型海洋蛋白、多糖、多肽类创新药物。(2)着力推动海洋功能性食品、化妆品与天然药品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依托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地,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好的海洋中成药,培育一批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具有较高国际水平的海洋天然药物(中药)企业;发挥烟台、威海、滨州、日照等市的产业基础和海洋生物资源优势,以深海生物组织和海洋活性物质的提取为方向,开发海洋系列功能性食品和化妆品;烟台、日照等地要加快引进、开发、应用一批先进技术,集约高效利用海产品废弃资源,生产原料药物系列产品。(3)大力发展以海藻为主要原料的特色海洋化学药生产。依托青岛、烟台、威海和日照,加快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能,大力推进以海洋藻类活性物质为主要成分的药物开发及产业化发展。(4)研究开发海洋医用新材料。引进先进技术,利用藻类及其他水产品加工副产品,规模化生产海洋生物医药材料,建设国家海洋医用材料产业基地。(5)发展海洋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加强与国内外著名海洋药物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重点在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到2020年,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培育大型海洋生物医药生产企业20家以上,培育一批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特色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
2.海洋新能源产业。围绕优化能源结构,完善能源综合保障体系,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工程,研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备,加快开发利用步伐,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新能源产业基地。(1)合理适度推进海洋风能利用。以低成本、模块化、高性能为目标,建设沿海和海上风电基地。重点在青岛、烟台、潍坊建设风电装备产业园,支持发展新型海上风电机组支撑结构关键技术与相关装备,支持海上风电检测基地建设,完善产业链条,推动建设海洋风能开发产业集群。(2)积极支持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洋生物质能的综合利用。加强海洋能利用装备关键技术的引进吸收和自主研发,建立综合实验、研发中心、检测平台,逐步完善海洋能标准体系;以青岛、烟台、威海为重点,规划建设潮汐发电站、潮流能电站、海岛多能互补独立电力系统等示范工程建设,实施海岛微网群协调控制技术示范工程,促进海洋能利用规模化、产业化;着力开发海水源热泵技术和温差发电站技术的研发、推广,开发利用海洋热能。着力建立微藻的低成本培养、生物质能的高效生产、快速积累高值化产品的集成技术体系,加快海洋微藻、滨海耐盐碱植物制取生物柴油为主的生物质能技术开发。充分发挥沿渤海地区光照条件好的优势,在滨州、东营、潍坊等养殖面积大的区域实施渔光互补光伏发电工程。到2020年,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水平和开发利用能力大幅提高,力争实现产值500亿元。
3.海水利用产业。抓住国家支持发展海水综合利用产业的机遇,积极推进海水淡化及浓盐水综合利用试验研究、综合评价中心建设,加大海水利用大型化技术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开发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综合利用的关键新材料、新工艺和技术装备,重点推进海水淡化及浓海水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推进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水利用产业基地。(1)海水淡化。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加快突破纳滤膜、陶瓷膜、金属膜等海水淡化专用膜关键技术,推动海水淡化新材料规模化发展;巩固发展苦咸水淡化装置、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膜分离及水处理装置等产品,重点发展低温多效蒸馏法海水淡化装备、膜法海水淡化关键装备和成套设备,大力开发海水淡化关键装备制造技术、海水淡化集成技术,加快开发与风能、核能等新能源相结合的海水淡化新技术,建设低温多效和反渗透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基地,大力推广应用海水淡化技术,推动海水淡化的自主化、规模化发展,缓解东部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矛盾。(2)海水直接利用。结合小区建设,在沿海有条件的区域推广滨海居民区大生活用海水示范项目;大力推广农业用海水灌溉,选育耐盐性强、有经济利用价值的植物或农作物品种,研究海水灌溉技术,建立集约化海水农业灌溉技术示范工程,支持有条件的沿海地区发展滩涂海水灌溉农业;以青岛、烟台、潍坊、日照等市为试点,结合电厂、化工、钢铁等高耗水企业项目建设,大力推广海水直接利用。(3)海水综合利用。潍坊、东营、滨州、烟台莱州等地,依托丰富的卤水资源,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卤水资源深加工,重点打造溴系阻燃材料产业链,新医药、农药中间体及原料药产业链,钠产业链,氯产业链等四大产业链;加强提取海水有效化学成分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打造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形成深加工能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到2020年,力争实现产值3000亿元,海水利用规模和装备制造水平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围绕服务“智慧海洋”建设,以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海洋观测、监测和资源探测等电子信息设备;突破关键技术,开发制造多功能传感器、水下移动观测平台、海洋立体在线观测监测、遥感遥测设备等,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多参数自动观测关键传感器,打造海洋电子信息设备产业集群,加快软件开发应用,提高海洋观测、监测和探测的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