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消费者更关注个人信息安全。南都调研显示,69.18%的消费者最关注消费金融产品的个人信息安全,其次56.19%的消费者最关注借贷操作便捷、稳定,平台知名度仅随其后占比为52.85%。产品自身特色是消费者次要关注点,其中关注借款费率低的消费者占比为43.32%,关注借贷门槛低者占比为40.84%,关注审批速度快者为39.85%。
第七:消费场景、消费生态是消费金融发展的核心要素。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消费者行为习惯产生了颠覆性变革,不仅体现在消费者购物方式,也体现在消费金融的使用上。南都调研发现,网上购物成为最主要的消费金融场景和用途,占比高达72.9%;其次分别是用于资金周转,占比44.06%,以及出行旅游用途,占比为39.23%。
第八:审批速度慢、借贷金额起点高是消费者在消费金融使用过程中最不满意的地方。其中不满审批速度慢的消费者占比为39.98%,不满意借贷金额起点高的消费者占比为39.48%,而不满借贷交易操作复杂者为33.66%。
第九:消费信贷的余额位列世界前茅,但是人均水平相对落后。和国外的消费金融发展相比,我国的消费信贷余额与美国和欧盟都有不小的差距,分别是前者的五分之一和后者的六成,不过,已经远远超过了经济长期低迷的日本。此外,我国消费信贷余额的增速近些年保持在20%以上,2015年居民短期消费贷款增速达到26%。
我国消费信贷在总量上展现了赶超欧美的态势。不过,在人均水平上,我国人均消费信贷余额仅为516美元(2016年10月底),约为美国的5%,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也不如波兰等发展中国家。
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及挑战
目前,我国消费金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脱离了初期阶段的沿着价值链方向的上下游拓展的方式,逐渐引入了异质性参与者,正在产生三大发展趋势。
第一: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消费金融服务更具有普惠化
与互联网的深入融合,让消费金融服务不再是都市白领的独享,许多中低端用户群,包括农民工等流动人口以及大学生等群体因此获得金融服务。
而互联网让消费金融具有面向广大“草根”、小额、分散、无担保无抵押等特性,且伴随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于线下经济的渗透,未来所有的数据都将是可数据化、可被记录的,互联网将为消费金融补全征信信息,全面提升各类机构风险管理能力;互联网凭借各种创新将拓宽了企业的服务能力、服务广度和宽度,提升服务效率,如线上审核、实时在线审批等服务有效替身了服务质量。
第二:场景创造需求,消费金融深度垂直化
目前,消费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众多,包括潜在用户,以及提供服务的消费金融机构。用户需要找到合适自身的产品,机构需要在众多的潜在用户中,找到优质客户。因此,消费金融产品不断从行业和用户进行垂直划分,消费金融与消费场景的紧密结合就显得越必不可少。
由于消费金融公司的资源和定位会有所不用,服务人群在职业、年龄和涉及行业上会出现差异。最终带来消费金融产品的行业垂直化与用户层级的垂直化。
第三:服务标准化,行业分工细分化
过去两年,消费金融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资本参与热情。但不可回避,同质化仍较为明显,主要集中在消费信贷产品提供端。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间,随着行业发展,行业分工将进一步细化,消费场景支持方、消费支付支持方、数据支持方等逐步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