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短期消费信贷占比远低于美国,消费金融提升空间巨大
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开数据及艾瑞计算,2008年我国短期消费信贷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仅有3.6%,而美国作为消费模式和信贷模式都已成熟的国家,其信贷支出比高达26.5%。随着我国居民对消费信贷的熟知和认可,短期消费信贷占比呈线性持续上涨,2016年占比达到了18%左右,相较2008年增长了数倍,但仍和美国有很大的差距,增长空间巨大。
艾瑞咨询认为,美国信贷消费的占比远高于我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是美国很好地在校园内就普及了信贷服务,使得许多人在学生时期就建立了信贷习惯;第二是美国消费金融发展时间较长,行业竞争者多,结合消费场景的消费金融生态建立得更完善;第三是美国消费金融法律制度相对完善,市场更加规范,企业普遍能够做到合规经营。而中国消费金融要获得长足地发展,也需要借鉴美国这三个方面的经验。
中国消费金融发展格局
牌照优势尚未突显,消费金融行业百舸争流
金融牌照是允许企业或机构从事与金融有关领域的资质许可证明,是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的保证。多数成熟的细分行业中,相关牌照已成为稀缺资源,持牌机构的价值不断突显。截至2016年12月30日,全国共有20家消费金融公司获得了牌照,且多数为银行系。
目前市场上存在300多家消费金融公司,但获得牌照的平台仅有20家。多数持牌机构的股东有银行背景;像苏宁、海尔等非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为少数。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规模较大的消费金融平台也不属于“正规军”。
艾瑞咨询认为,消费金融牌照本应具有四个方面的价值,但由于行业尚未成熟,牌照的合规性价值尚未体现出来,造成目前行业鱼龙混杂。但是随着行业不断成熟,牌照合规性的价值将不断突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