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印发《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附全文)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7-01-05 15:21
分享:

第五节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系统

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提高道路网络密度,增强通达性。支持中心城市以居住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外围站点等区域为重点,有序推进公共停车设施和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提高建设质量、运营标准和管理水平。

加快城市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提升公共供水普及率,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市供水服务向农村延伸。

加快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全面推进大中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城市率先建成干支结合、缆线管廊为补充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系统。鼓励小城市有序推进既有地上城市电网、通信网络等架空线缆入廊改造,基本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网式架空线缆问题。加快推进郑州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建设。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郑州、洛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研究邯郸等城市轨道交通。鼓励人口150万以上的城市规划建设轻轨,发展现代有轨电车等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完善步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提高中心城市公交出行和绿色交通出行比重。

建设海绵城市。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模式,支持大中城市结合新城区开发和老城区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与改造,推动小城市优先在新城区建设海绵型公园、绿地、广场和小区。加快推进鹤壁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

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短板,构建以源头减排系统、排水管渠系统、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系统为核心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全面达到国家规定的内涝防治标准。

第七章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联动机制,坚决打赢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攻坚战,共创山青水净天蓝、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态宜居城市群。

第一节共筑生态屏障

构筑“三屏四廊”生态网络。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实施严格管控,维护自然生态空间,着力构建以山区生态屏障、水系生态廊道、平原生态绿网为主体的生态保护格局。依托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建设三大山地生态屏障,打造国家魅力发展区。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明清黄河故道、淮河、黄河等四条河流水系生态廊道,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沿线防护林带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旅游产业开发,打造水系生态景观带。大力推进城镇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改造提升城市群交通干线两侧绿化带及城镇绿化隔离带,构建以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为主体的城市群绿道体系。

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强化生态建设协调联动机制,共同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实施黄土高原沟壑丘陵区、豫西山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太行山区、大别山区等水土保持工程,强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保护和监管。共同推动太行山和豫南大别山水土保持功能区、豫西伏牛山生物多样性维护、桐柏山及丹32江口水库水源涵养功能区、沿淮调蓄洪区生态保护区建设。高水平建设平原生态涵养区。

加强生态修复保护。加强淮河、黄河中下游、海河及其主要支流源头区、重点水源涵养区、各类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积极推进重点河流湖泊生态环境修复试点,推动漳河、沁河、涑水河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推进滨河(湖)带的修复,实施重点河段水污染治理,保护城市周边天然湿地,恢复湿地功能。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推进沿河沿湖、产业区和环境敏感型基础设施周边、生态脆弱区的林业草业生态建设,加强农田林网、滨河林带建设,着力提高森林草地覆盖率和森林质量。加快国家森林城市建设,适时启动县级市(县)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开展水土流失、坡耕地及清洁型小流域、破损山体、采煤塌陷地和工矿废弃地、地下水超采区等综合整治,加强丘陵岗区、荒山等植被系统修复,减少水土流失。以“一控两减三基本”为目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促进地方探索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力度。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