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环境保护发展报告: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年均增长14.0%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9-10-06 11:37
分享:

(二)林业生态建设效果显著

林业投资持续增加。2017年,全国林业投资完成额为4800亿元,比2012年增长43.6%。其中,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2016亿元,增长25.7%;林业支撑与保障投资614亿元,增长175.6%;林业产业发展投资2008亿元,增长144.6%。

植树造林工作成果丰硕。2018年,全国完成造林面积707万公顷,比2000年增长38.5%;其中,人工造林面积360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50.9%。2019年2月英国《自然·可持续发展》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从2000年到2017年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居全球首位,其中的贡献主要来自于中国巨大的人工造林面积。

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9-2013年)结果,全国森林面积2.1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森林蓄积151.4亿立方米。与第一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73-1976年)相比,森林面积增加0.9亿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8.9个百分点,森林蓄积增加64.8亿立方米。

(三)自然生态保护不断加强

自然保护区迅速增加。2017年,全国自然保护区达2750个,比2000年增加152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4717万公顷,比2000年增长49.9%。

湿地保护体系逐步形成。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小区并存,其他保护形式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2013年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万公顷,湿地率5.6%。纳入保护体系的湿地面积2324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43.5%。与2003年首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同口径相比,湿地面积减少340万公顷,减少8.8%;受保护湿地面积增加526万公顷,湿地保护率提高13.0个百分点。

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持续加大。2017年,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584万公顷,比2000年增加4488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90万公顷,比2003年增长6.5%。

荒漠化沙化趋势逐年好转。根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截至201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沙化土地面积172.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9%。与1999年完成的第二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相比,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6.2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减少2.2万平方公里。自2004年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以来,连续三次监测结果均显示荒漠化沙化面积呈持续缩减趋势。

三、污染防治强力推进,治理成效日益彰显

70年来,我国污染防治意识逐步加强,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陆续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主要污染物减排的制度、政策和措施,环境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防治成效日益显现,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和明显改善。

(一)主要污染物减排效果不断显现

污染减排既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的重要目标,也是改善环境质量、彻底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1986年国家出台了《关于防治水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明确提出“对流域、区域、城市、地区以及工厂企业污染物的排放要实行总量控制”,成为我国污染总量控制制度的起源。“九五”期间,首次制定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对12项污染物指标实行排放总量控制,并层层分解落实,以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为抓手,大力推动总量控制计划的全面实施。

“十五”期间,污染减排形势十分严峻。我国开始将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对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6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提出了控制目标。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549万吨,比2000年增长27.8%。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我国节能减排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三大措施,加快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燃煤电厂脱硫设施等治污减排工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污水处理收费、脱硫电价等有效政策措施,污染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185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238万吨,比2005年分别下降14.3%和12.5%,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将实施总量控制的污染物扩大至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种主要污染物,提出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8%、10%、8%、10%的约束性目标。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224万吨,氨氮排放量23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859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1851万吨,分别比2010年下降12.9%、13.0%、18.0%和18.6%,均超额完成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十三五”规划纲要继续将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列为约束性指标。2018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2017年下降3.1%、2.7%、6.7%和4.9%,均完成2017年排放总量降低目标。

(二)大气污染防治提速发力

2013年,国务院印发“大气十条”,提出了10条35项综合治理措施,重点行业整治、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机动车污染治理等全面推行。“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以上,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累计下降18%。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全面开展,“大气十条”目标全面完成,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提高,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

全国空气质量逐年提高。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121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35.8%,比2015年提高14.2个百分点。338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79.3%,比2015年提高2.6个百分点;重污染及以上天数比例为2.2%,比2015年降低1.0个百分点。

城市颗粒物浓度逐步下降。2018年,全国338个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为71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18.4%;PM2.5年平均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2.0%;PM2.5未达标城市(基于2015年PM2.5年平均浓度未达标的262个城市)年平均浓度43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10.4%。

重点区域细颗粒物浓度显著下降。2018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PM2.5平均浓度分别比2013年下降了48%、39%和32%。北京市PM2.5大幅下降,从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51微克/立方米,下降43%。

温室气体排放大幅降低。2018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45.8%,提前完成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45%的目标,为实现中国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峰并争取尽早达峰奠定了坚实基础。

酸雨区面积明显减少。酸雨污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地区。2018年,全国酸雨区面积约53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5.5%,比2013年降低5.1个百分点,酸雨区面积呈逐年减小趋势。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