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布局规划发布 2022年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5万亿元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9-02-22 10:18
分享:

二、发展趋势

国际化发展趋势明显。制造业跨国布局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全球化发展,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各类要素,资本、技术和人才跨境流动更加便利。随着生产性服务业外部市场空间逐渐扩大,将进一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

融合化发展趋势明显。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并不断衍生出新的产业业态。从我国目前所处产业发展阶段来看,以布局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是未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

高端化发展趋势明显。新一代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加速了服务网络化、智慧化、平台化。生产性服务业将重点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前沿信息技术、智能仓储物流、现代金融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市场营销和品牌服务、高端人才培育、农业“新六产”服务等专业化服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三、机遇挑战

面临着全球经济开放融合的国际机遇。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国际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国际分工协作将更加紧密,国际商贸流通将更加便捷,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际空间。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和“一带一路”建设等对外开放战略的深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将进入新阶段。

面临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内机遇。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时期,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围绕鼓励服务业创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意见,将有效激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面临着转型需求迫切的省内机遇。我省先后被国家赋予了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经略海洋及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等系列战略任务,产业转型的空间不断扩大,为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布局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环境。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中美贸易摩擦增多、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高端服务业巨头垄断、国内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生产性服务业布局发展。积极应对困难挑战,抢抓发展机遇,超前谋划、科学布局,精准施策、聚焦发力,成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科学布局的必由举措。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顺应生产性服务业国际化、融合化和高端化发展趋势,把握生产性服务业向产业集聚区和大城市双集聚发展的规律,突出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提升中心城市在资源整合、产业链拓展和服务功能提升方面的核心作用,规划布局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基地、节点,加快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优势互补、与一二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和生态系统,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指导、持续发展。全方位对接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总体规划和服务业行业专项规划,实现上下配套、左右衔接。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

坚持市场主导、集约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中心城市、制造业集中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以及有条件的城镇集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坚持创新引领、特色发展。突出服务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撑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优势产业,不断探索研究新领域、新路径,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多元业态联动发展。

坚持重点突破、错位发展。突出核心城市和优势产业的龙头作用,率先突破重点城市和重点领域,培育壮大薄弱环节和弱势产业,逐步完善产业链条,建链、补链、强链,形成新的增长点。

三、主要目标

到2022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5万亿元,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左右;到2028年,改革开放50周年时,占比达到55%左右,初步建立起与一二产业发展相适应、结构优化、功能完备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到2035年,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体系。

行业结构更加优化。科技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扶强做优,节能环保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人力资源服务业不断壮大,发展质量更好、效益更高。

产业融合更加紧密。生产性服务业向一、二产业的延伸和渗透作用日趋放大,与其他产业结合的紧密性日益提高,支撑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力度不断增强,行业融合协调发展的态势加速形成。

集聚效应更加明显。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集聚区、园区平台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企业集团化、集约化、协同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力显著提升。

空间布局更加合理。陆海资源互补、产业互动、错位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中心城市核心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协同发展片区优势互补效应更加明显,转型升级区域实现跨越发展,产业体系更加完备。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