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福建省消费投诉情况分析:汽车类投诉日益增多(表)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8-03-15 10:40
分享:

(二)消费投诉热点分析

1、消费者应理性看待及购买保健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空巢或独居老人增多,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老年人信息不对称、认知能力弱、身体机能下降等特点,通过虚假宣传、设置消费陷阱等手段骗取钱财。很多老年人发现上当受骗后,因缺少购买信息和未留存相关证据,导致维权困难重重。老年消费投诉问题主要有:一是商家大多通过口头虚假宣传,没有留下实际有用的证据。近几年来,国内一些保健品外包装上大多刻意标注出“高大上”药材名称,有的保健品商家甚至打出了少数民族的旗号,如蒙药、藏药、苗药等。还有一些保健品商家直接点出“同仁堂”、“宫廷”等著名概念做为担保。甚至部分经营者为了推销保健品,便以专家或患者名义现身说法,用不科学的论述渲染药效,夸大功效,刻意混淆保健食品与药品的概念区别。二是供货渠道不正规,保健品质量无保障。经营者通过非法渠道购进中药中成药,或者不具备资质,无证生产、销售药品,药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三是针对老年人群体进行特殊销售。利用老年人治病或保健心切,渴望得到专家、医生指导的心理,采取低价旅游、免费体检,免费咨询,养生讲座等方式以虚高的价格向其推销产品,特别是所谓的中药、中成药和保健食品。四是没有固定经营场所,售后服务形同虚设。消费者购买药品通常以邮寄方式送达,没有销售凭证,没有发货地址和联系电话,在出现问题消费者要求退换货时,售后服务人员会以主治医师的身份劝说消费者继续服用,或者以各种理由推脱责任,甚至以技术手段屏蔽消费者电话。由于没有固定经营场所,发生纠纷后消费者根本无法与之取得联系,消费者享有的合法退换货权利难以实现。

不少人对保健品的理解存有一定偏差,他们将保健食品当成药品来食用,对产品的期望值很高,甚至认为有治疗疾病的功能。据专家介绍,保健品属于食品,不是药品,即使是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也根本达不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对于一些疾病,绝不是任何保健品能够替代的,必须到医院等专业机构进行正规的治疗。

根据《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对保健食品和一般食品进行了严格区分,强调保健食品在标签和说明书上,都必须宣告“本保健食品不得替代药物治疗”等相关规定。

在此,福建省消委会提醒广大消费者:购买保健品时,一定要认准“国家正式批准文号”。正规厂家出品的保健品都会有国家正式批准文号,买时一定要看是否有“国食健字”或“卫食健字”的批号,然后去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上查一下有没有这个批号。

2、售后服务品质无保证

近两年居民购买力不断加强,消费者对于品质生活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但不论是商品类还是服务类的消费,随之而来的售后服务虽较往年有所提升质量,但是总体却还是不尽如人意。

售后服务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售后服务主体混乱,缺乏内部规范管理,现有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消费维权的新趋势。大部分投诉类别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网络购物售后服务投诉,投诉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实物与网络宣传有差异;7天无理由退货难落实;微商消费维权难。二是家用电子电器售后服务投诉。随着家电使用增加,家电售后服务消费投诉也逐年升高。家电消费纠纷主要表现在:维修费用标准不统一。不同品牌的收费标准各不相同,由于缺少标准和透明度,维修收费混乱,维修者利用消费者对家电维修认识的盲点,虚报零部件价格,或故意多收取维修费用;维修不及时。购买电器容易,出现问题后维修难,多次电话报修,工作人员不及时出现或借故推诿;一些企业为降低售后服务成本,将售后服务转包给没有资质的维修点,导致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同时,企业对售后维修站的服务过程和实际维修质量缺乏有效监管。三是汽车售后服务投诉,主要表现在:售后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差;存在多次维修仍无法解决问题,或者三包期内维修费用较高;存在强制搭售保险、购车保险续保押金使用相较于其他保险公司要高等问题。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