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为重点,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手段,提升全民健康素质,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可预防的慢性病发病、死亡和残疾,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为推进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奠定坚实健康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协调。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机制,统筹各方资源,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调动社会和个人参与防治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慢性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坚持共建共享、全民参与。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促进群众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构建自我为主、人际互助、社会支持、政府指导的健康管理模式,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贯穿于全生命周期,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高危人群干预、重点疾病监测、慢病患者管理工作,推动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加强医防协同,坚持中西医并重,为居民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的慢性病防治服务。
坚持分类指导、示范引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慢性病流行特征和防治需求,确定针对性的防治目标和策略,实施有效防控措施。落实贫困人口慢性病防治健康脱贫措施。推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提质增效,发挥引领作用,提升各地慢性病防治水平。
(三)规划目标。
慢性病防治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居民健康素养明显提升,慢性病危险因素有效控制。到2020年,降低因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10%。到2025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20%。逐步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有效控制慢性病疾病负担。
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 基线 | 2020年 | 2025年 | 属性 |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1/10万) | 256.51/10万 | 下降10% | 下降15% | 预期性 |
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 | 30.9% | 提高5% | 提高10% | 预期性 |
高发地区重点癌种早诊率(%) | 48% | 55% | 60% | 预期性 |
70岁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1/10万) | 18.45/10万 | 下降10% | 下降15% | 预期性 |
40岁以上居民肺功能检测率(%) | 7.1% | 15% | 25% | 预期性 |
高血压患者管理人数(万人) | 544 | 570 | 600 | 预期性 |
糖尿病患者管理人数(万人) | 129 | 180 | 205 | 预期性 |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 | 50% | 60% | 70% | 预期性 |
35岁以上居民年度血脂检测率(%) | 20.7% | 25% | 30% | 预期性 |
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 | 45% | 65% | 80% | 预期性 |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9.45% | 大于20% | 25% | 预期性 |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县(区)覆盖率(%)(第二阶段) | 0 | 50% | 65% | 预期性 |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亿人) | 0.20 | 0.25 | 0.30 | 预期性 |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 27.7% | 控制在25%以内 | 控制在20%以内 | 预期性 |
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克) | 10.5 | 下降10% | 下降15% | 预期性 |
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覆盖率(%) | 国家级6.7% 省级35% | 国家级15% 省级50% | 国家级20% 省级60% | 预期性 |
备注:我省基线数据来源于“十二五”期间各专项调查或参照国家基线数据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