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动康复市场潜力巨大 预计可达500亿元市场规模 (附运动康复企业一览表)
来源:动脉网 发布日期:2017-09-21 14:52
分享:

政策,是敲门砖?还是拦路虎?

动脉网搜集了近年来与康复医学和健康管理领域与运动康复相关的政策,以期从顶层设计窥探运动康复的现实发展趋势。

在上述政策中,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又被称为46号文件,明确指出促进康体结合。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这是一条明确推进打开运动康复资本市场的政策,可以说是运动康复企业的“圣经”。在此之后的三年间,大批运动康复创业机构涌现。此外,政府官员的讲话和工作汇报中,也出现相关的指示或趋势性的迹象预测,虽未成文,但还是为这个领域的企业带来了希望。

2017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曾强调“体育和医疗融合是推动健康革命的迫切需要,是回应群众关切的迫切需要”,体医深度融合成为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重要举措。“体医融合”成为运动康复、康复医学的重要路径和发展导向。

2017年8月,国家卫计委就“放管服”有关工作进展成效举行例行发布会。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表示,将再新增五类独立设置的机构类别,目前正在起草制定相关标准,这五类包括独立设置的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中小型眼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康复医疗中心的独立设置已提上议程,或许将为运动康复中心的医疗资质审批之路扫清一些障碍。

其中的障碍之一,就是早在1994年国务院颁发的149号文件《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其中规定不设床位或者床位不够100张的医疗机构,需要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国内目前小型的康复机构几乎都无法满足床位达到100张的要求。而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排水、消毒、康复师数量、助理治疗师数量、临床经验年限上都有一定要求,因此拿到“医疗”这张牌的难度不言而喻。

市场中的线下的运动康复创业机构基本分为两派,有医疗资质的和没有医疗资质的,目前,全国范围内拿到医疗资质的运动医学中心不超过6家,如北京的弘道运动医学诊所、杭州的尤看、南京的体创和唯宝等。根据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医疗资质的申办条件也不尽相同,而取得医疗资质一方面是增加了政府保障,对于工作室性质的康复机构来说,医疗资质成为规避风险的重要一环。

从长远考虑来看,未来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的介入也需要这张“证明”的保障。就支付问题而言,没有医疗资质意味着医保的无法接入,以北京健行者为例,单次400元的指导费用,使不少人望而却步,选择回家康复。但总体而言,政策对这一领域持支持的态度。有观点认为,国务院46号文件里明确提出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的指示,或许日后在商业机构设立运动康复中心的医疗资质审批程序上会有所松动。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