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十三五”城乡配电网发展规划》印发(附全文)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7-08-25 13:57
分享:

六、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识别

环境影响识别通过考虑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所有直接和间接的环境影响,筛选关键环境影响因子,并重点加强保护措施。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因子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

社会环境主要影响因子。一是规划中电力需求预测结果是否符合河南省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各城市总体规划;二是规划供电方案是否能满足电力用户安全可靠用电需要;三是电网规划是否与河南省其它规划相协调。

自然环境主要影响因子。一是土地资源占用,电网规划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将占用少量土地资源,线路走廊有可能限制附近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二是电磁环境影响,输变电工程不可避免产生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和无线电干扰等电磁影响;三是噪声环境影响,电磁设备和输电线路产生的电磁噪声对声环境可能造成某些影响;四是生态环境影响,输变电站工程建设将有可能改变其原有的土地使用功能,在生态敏感区域,有可能影响生态环境;五是危险废物处置,变压器冷却油产生的废弃沉积物属于危险废物,电气设备中绝缘气体六氟化硫(SF6)作为一种温室气体,其排放可能对气候造成一定累积影响。

(二)环境保护措施

充分衔接各层级规划。加强规划与国民经济和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保护等规划规划衔接,重点关注规划建设内容与环境保护目标和资源环境保护建设内容的协调,规划建设时序安排与环境保护建设内容时序安排的协调。在环境保护方面上避免出现与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规划不符的建设活动。

科学布局变配电站址。根据负荷空间分布进行各电压等级变配电站布点,使变配电站布局与城市规划空间布局、功能分区相协调,同时加强变电站用电与其它公共设施用地结合,强化土地利用功能的区分和提高土地利用率,并考虑变电站进出线的影响。站址选择尽量避开生态红线区等生态敏感区域和居民集中区,对不能避开的,在变电站的选型、出线方式等方面采取更严格的措施,确保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噪声等环境影响符合环保的标准要求。

优化配电网线路路径。高压线路走廊布局充分考虑对生态红线区、水源保护区等的不利影响。高压线路在确保电网安全可靠前提下,尽可能采用同塔双回、同塔四回架设,以减少输电线路走廊保护区面积,从而减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线路走廊尽量避开景观阈值低的敏感区域,包括森林公园、游览区等。城市线路走廊尽量沿城市规划生态廊道、城市规划道路绿化带布设,远离居民区,使规划输电线路走廊的建设对城市景观的影响最小化。在居民相对密集区线路应根据周围环境特点,将输电线路杆塔美化,以引导观景者认同并接受输电线路杆塔的存在,不致引起不愉悦、不舒适感。

提升装备本质环保水平。合理选择变配电站型式,建设在城区内的110千伏变电站,采用户内、半户内式设计,以降低规划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变电站建筑的型式、风格、色彩根据周围环境、建筑风格进行针对性设计,尽量保证与周围景观协调、统一。各电压等级变电站内均设置有变压器用油排蓄系统,当发生事故时或检修时,变压器用油排入事故油池,减少环境的污染。适当提高设备选型标准,合理布局变配电站内设备,保证导体和电气设备安全距离,设置防雷接地保护装置,选用带屏蔽层的电缆,有效地降低静电感应的影响。适度提高电力线路建设标准,防止由于导线缺陷处的空气电离产生的电晕,降低线路运行时产生的噪声水平。适当提高线路杆塔和导线对地高度、优化导线相间距离、分裂导线结构尺寸以及导线布置方式,以降低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影响。

加强规划实施环境风险管控。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施工工序要安排科学、合理,土建施工一次到位,避免重复开挖;施工期应尽量避开雨季,最大程度地减少雨季水力侵蚀,如无法完全避开雨季,则采取临时挡护和覆盖的措施;临时堆土点也应避开水源保护区、远离水体,施工废水和废渣应禁止向水源保护区水体直接排放;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施工遗弃物,集中外运妥善处置,并进行植被恢复。

(三)环境评价结论

河南省“十三五”城乡配电网发展规划的实施,将从规划层面把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与配电网规划有机结合。一是建立“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的现代配电网,满足负荷增长的需要,实现安全可靠供电;二是全面考虑电网建设对地区环境的影响,并采取了有利于地区环境保护的相应措施,实现电网规划能与地区发展目标、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发展;三是通过实施机井通电、电能绿色替代等专项行动,降低企业、居民生产生活成本,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改善空气质量,对大气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