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技术内容
(1)节能型喷烤技术
使用红外烤房替代原有燃油烤房和普通电烤房,有效替代原有柴油、电力能源,高效节能。碳纤维红外电热管电热转换率大于95%,能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小。
(2)汽车钣金喷涂流水线
建立汽车钣金喷涂流水线,实现汽车钣喷的集约化作业。喷涂环节的流水线工艺流程包括喷涂底处理、喷涂中处理、喷涂贴护、喷涂面漆处理、抛光等更为细致的专业化服务。改善传统喷涂中每辆车均存在烤漆房升降温过程的问题,在保持烤房恒温状态下,提高每台烤房单天产能,实现提升整体效率、降低单车喷涂能耗的效果。
(3)水性漆使用
通过水溶性漆的使用,直接减少VOC的排放,降低大气污染。
(4)无尘干磨技术
使用具有国际水平的专用干式无尘打磨设备,大大降低粉尘污染,避免原水磨工艺中因打磨产生的废水,提高作业效率,减轻劳动强度,降低对作业人员的身体危害。
(5)超声波清洗技术
使用超声波清洗机代替汽油清洗汽车零部件,直接节省汽油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减少了挥发性物质对空气的污染。
(6)集中供气技术
采用涡轮涡杆式空气压缩机,并配备大容量的储气罐,对维修车间进行集中供气,使供气系统工作相对平稳,减少普通小功率活塞式空气压缩机因频繁启动带来的能耗损失。
(7)汽车空调冷媒加注回收加注技术
通过采用空调冷媒设备回收技术,回收维修车辆的冷媒,经处理后再次使用,避免冷媒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既节省冷媒的使用量,也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8)制动液自动回收加注技术
应用能够自动完成旧制动液提取和新制动液加注的设备,有效防止制动液外溢,保护环境。
(9)发动机诊断及排放分析仪诊断技术
采用电脑诊断技术,及时发现并分析维修所需的技术参数,科学制定维修方案,减少不必要拆检,有效降低维修诊断时间,节约资源。
通过排放分析仪对在修汽车进行尾气检测,及时发现排放不合格的车辆,并分析因排放不合格需要维修时的数据流,制定维修方案,减少必要的拆检,节约资源。
(10)集中全自动循环水洗车技术
对洗车水进行集中处理,采用多级沉淀,两级过滤处理后,再流入清水池重复循环使用,有效节约水资源,整体节水效果可以达70%以上。
(11)废液油水分离技术
利用新建厂房同步建设污水净化设施,通过三级过滤,油、水分离,降低固体杂物的排放,减少了对水体环境污染。
(12)金属减摩修复技术
利用机械设备的润滑系统,将以功能材料为主要成分的金属减摩修复剂介入到机械摩擦中,在摩擦副表面相对运动的过程中,根据既有的载荷、速度、温度等工况条件,使金属减摩修复剂中的功能材料与摩擦副表面材料发生机械、物理、化学等综合作用,使表面的材料特性、表面形貌得到改性和优化,从而实现减少摩擦、降低损耗、节约能量消耗的效果。
4.案例分析
(1)技术应用单位
无锡东方汽车有限公司。
(2)技术应用情况
公司共投资1800万元,通过购置超声波清洗设备、远红外烤漆设备,建设集中供气系统和集中循环水洗车系统,使用水性漆等,综合利用绿色维修新设备和新工艺,开展汽车绿色维修。
(3)效益分析
①超声波清洗设备
按照传统工艺清洗一台发动机及零部件需用10L汽油,每天平均10台车,每年需消耗10*10*365=36500L汽油。
通过超声波清洗设备实施,以清洁的电力能源代替传统的汽油清洗,有效减少汽油消耗及挥发性气体排放。
②远红外烤漆设备
柴油烤房每台车需用15L柴油,以每天平均10台车计,2台烤房,每年需2*15*10*365=109500L柴油。
远红外烤漆设备实施,通过电能高效率转化热能,代替传统柴油转换热能,有效减少柴油消耗及挥发性气体排放。
③集中供气系统
集中供气采用前,使用8台7.5kW小型空压机,每天工作10小时,每年耗电量为8*7.5*10*365=219000kWh。
空压机集中供气系统实施,相比原小型空压机分别供气,可节电20%。
④集中循环水洗车系统
按照传统规范清洗一辆汽车需要用水1t左右,并需要使用洗车工3至4人,并需使用相应辅料,按照单店平均100台车/天,年用水量为100*1t/5台*365=7300t。
集中全自动循环水洗车技术实施,节水率可达到70%。年节水总量约1.5万t。
⑤水性漆使用
水性漆的应用可减少VOC排放50%。
汽车绿色维修技术属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通过多种绿色维修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应用,可有效起到节水、节能效果,为企业获取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此外,该项目最为显著的是环保效果,通过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实施,有效减少维修过程中的粉尘、噪声污染,降低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
5.推广建议
建议应用企业按照交通运输部等10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交运发[2014]186号)贯彻实施并推广应用。在项目集中建设过程中,将绿色维修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模式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和管理,改变单体店作业的传统方式,以综合、集约化的建设、经营带来长远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