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讯:日前,福建省政府印发了《福建省石墨烯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该规划是全国第一部省级石墨烯专项规划。规划中提到,到2020年,福建省建成较为完善的石墨烯材料研发、制备、应用等产业发展体系。以下为具体具体内容: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石墨烯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
闽政办〔2017〕84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福建省石墨烯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7月19日
(此件主动公开)
福建省石墨烯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
前言
石墨烯是一种新型二维碳材料,具有透光性好、导热系数高、电子迁移率高、电阻率低等优异性能,是目前已发现的最薄、最坚硬纳米材料之一,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极具应用潜力。
发展石墨烯及其他二维材料产业,对带动相关产业技术进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球都高度重视石墨烯产业发展。我省拥有丰富的石墨资源和广阔的应用市场,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产业体系初具雏形,具备加快发展石墨烯产业的条件。2016年,省政府提出举全省之力持续推动石墨烯产业发展。
根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和《福建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部署和要求,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以2016年为基期,规划期限为2017—2025年。
一、发展基础
(一)现状与问题
我省石墨烯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在资源储备、产业培育、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有力推动了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1.石墨资源储量丰富。高质量石墨是石墨烯重要原材料之一,截至2016年,全省已探明石墨矿产地15处,累计探明晶质(鳞片)石墨和隐晶质(微晶)石墨储量超过300万吨,以隐晶质(微晶)石墨为主,保有储量137.4万吨。主要分布在三明、龙岩、南平等地。其中,三明永安是我国南方主要的石墨储藏地。
2.产业体系初具雏形。目前,全省已基本形成从资源开采—材料制备—下游应用—终端产品及相关配套的产业链,在石墨烯生产设备、石墨烯制备、电池电极材料、防腐涂料和环保材料等领域已经涌现出40多家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主要分布在福州、厦门、泉州和三明永安等地,产业集聚效应初显。
3.技术支撑能力较强。全省有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从事石墨烯技术研发,诺贝尔奖得主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等一批国内外院士专家与我省全面合作,形成较强的技术支撑。全省石墨烯专利申请量超过400件,其中厦门大学石墨烯工程与产业研究院累计申报和拥有发明专利70多件,骨干企业累计申报和拥有发明专利50多件。
同时也要看到,我省石墨烯产业尚处于培育阶段,创新平台数量不多,专业园区刚刚起步,骨干企业数量较少,资源要素有待整合,成果转化、孵化机制亟待完善,领军人物、专业团队比较缺乏,标准、评价、质量检测等支撑体系缺失,制约了我省石墨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二)形势与机遇
1.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全球石墨烯年产能已达百吨级,未来五年到十年将达千吨级。预计到2020年,全球石墨烯市场规模将超1500亿元。我国石墨烯企业已突破千家,产业化应用不断加速,预计到2020年,我国石墨烯产业占全球比重将达到一半以上,市场规模突破800亿元。据初步预测,随着技术创新和应用市场的开拓,石墨烯将带动形成万亿级下游应用产业。
2.战略地位凸显。石墨烯正引领着新材料领域的颠覆性革命,英、美、日、韩、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积极布局,抢占产业制高点,英国成立国家石墨烯研究院(NGI),美国、日本、韩国重点资助石墨烯项目,欧盟启动“石墨烯旗舰”计划。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石墨烯产业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考察石墨烯企业及相关研究机构,《中国制造2025》将石墨烯列为前沿新材料,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三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加快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
3.瓶颈有待突破。目前石墨烯产业发展总体上处于产业化突破前期,尚未形成“料(石墨烯)—材(石墨烯基功能材料)—器(基于石墨烯的各类器部件)—用(终端产品应用)”的完整链条,石墨烯低成本规模化绿色制备技术存在瓶颈,针对不同应用产品的修饰、改性、复合、集成、功能化等技术仍需提高,下游应用产品低端化、种类较少、规模不大,缺乏杀手锏级应用。
我省应抓住历史机遇,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孵化平台,加快石墨烯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带动相关产业技术进步;深化石墨烯在电子信息、化工、纺织鞋服等领域应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发具有优异光、电、热、力性能的新型石墨烯功能性产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石墨烯在新能源、高端装备、环保等领域的带动作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