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印发(附全文)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7-07-12 14:16
分享:

三、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为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

坚持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积极主动化解过剩产能,为先进生产力腾出发展空间。

1、严格遏制产能扩张。严格执行国家、省政府投资管理规定和产业政策,加强产能过剩行业相关管理,各地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各相关部门和机构不得办理土地(海域)供应、能评、环评、安评审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相关业务。对未按土地、环保和投资管理等法律法规履行相关手续或手续不符合规定的项目,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国土、环保和安全部门依法依规予以处理;对工艺装备落后、产品质量不合格、能耗、安全及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项目,列入去产能年度计划中加快淘汰。

2、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启动新一轮落后产能摸底工作,摸清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炼油、轮胎、煤化工等重点行业的落后产能底数,分行业科学制定去产能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合理安排工作周期,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配套完善相关综合性政策措施,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和环境承载力,通过提高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执行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加快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完善激励和约束政策,引导企业主动退出过剩产能。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对不达标企业(设备或生产线)限期整改,在规定期限内仍未达到要求的,依法依规强制关停。

3、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完善和落实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措施,协调解决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重大问题,理顺地区间分配关系,促进行业内优势企业跨地区整合过剩产能。支持兼并重组企业整合内部资源,优化技术、产品结构,压缩过剩产能。推动优强企业引领行业发展,支持和培育优强企业发展壮大,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行业发展的协调和自律能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科学制定产业布局规划,在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和严控总量的前提下,有序推进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和环保搬迁、退城进园,防止落后产能转移,推动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格局。

4、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按照“优进优出”的思路,推动制造业产品、技术、服务的全产业链出口,加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零部件进口。发挥沿海开放优势,抢抓“一带一路”战略和中韩、中澳自贸区建设的机遇,引导建立对外合作工业园区,吸引外资以合资合作、独资建厂等方式投资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领域,加大对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的招商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并购投资,在境外建立营销及服务体系,拉长全球产业链条,发展国际总承包、总集成,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强化内外联动,大力开拓国内市场,优化企业市场布局。

5、提升绿色发展能力。大力开发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抓好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加快制造业绿色化改造,持续开展重点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广余热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节材等先进加工工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培育循环经济示范县(市)、园区和清洁生产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建设一批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发展再制造产业,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促进再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六章保障措施

“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完善政策措施,建立灵活高效的实施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依法行政,改进完善制造业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循环经济等领域立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创新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方式,提高规划制定、政策研究、标准实施水平,增强事中事后监管能力。积极适应未来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技术发展,探索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新模式,确保特种设备运行安全。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行业自律运行机制。

——加大财税扶持力度。扩大财政资金扶持效益,统筹工业类、科技类等财政专项,聚焦制造强省建设八大工程,采取招投标及补助奖励等方式,每年集中支持基础性、关键性、导向性制造业项目。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综合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研发、技术改造、试点示范和服务平台建设。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综合运用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进口设备免税等政策工具,切实降低企业成本,促进制造业良性发展。

——创新金融支持方式。鼓励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充分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优势,对符合规划要求的产业在贷款利率、期限、额度上给予政策倾斜。引导商业银行采用银团贷款、供应链融资等方式为制造业重大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加大银企对接力度,推进金融机构与制造业企业深入合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引导私募投资、创业投资等支持制造业创新发展。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制造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家培养、选拔、激励、监督和服务机制,培养造就一批掌握现代经营理念、具有全球视野的现代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以创新型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技师培养计划,深化工程博士、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在高等学校、技师学院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大制造业引智力度,加强院士引进工作,依托“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发挥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载体平台作用,集聚一批首席科学家、产业领军人才、科技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程序,规范行为。加快推动能源价格、工商管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完善涉企收费基金项目清单及常态化公示制度,取缔各种不合理收费和摊派,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切实减轻制造业企业负担。严格市场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企业新产品开拓市场,营造公平、公正、宽松的市场竞争环境。

——强化监督实施。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明确工作任务,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形成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建立统计分析、绩效评估和监督考核机制,建立中期评估机制,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强化考核激励。抓好监测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扎实推动规划实施。

附件:

环境影响说明

本规划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注重强化资源环境倒逼机制,着力加强节能环保,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打造能源梯度利用、资源接续保护、生态环境友好的绿色制造体系,规划中提到的做优增量、调整存量、主动减量三部分内容都围绕此原则展开,可确保“十三五”期间山东省制造业实现绿色发展,最大程度减少能源消耗量,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本不属于高耗高排行业,未来进一步向数字化、高端化、智能化升级,对环境负面影响甚微。新材料产业,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粉末冶金、高性能轻质合金、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都是高科技产业,且新型MDI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同行前列,均不是高耗高排行业,对环境负面影响较小。稀土新材料以各种高性能新产品开发为主,新型半导体材料重点发展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晶体和纳米级铌酸锂单晶薄膜材料等光电子材料,对环境负面影响较小。新医药产业,生物技术药物不同于传统的化学技术制药,且生物技术药物、海洋药物、现代中药和小分子药物等均瞄准行业前沿领域创新,立足各种新型药物开发,尤为注重新技术、新工艺在中成药研发和生产中的应用,新型医疗器械本身非高耗高排行业,总体上对环境负面影响较小。

二、传统优势产业方面

调整存量原则上是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为出发点,优化产品结构,坚持节能环保、提升产业链价值,扩大有效供给。

家电、家具、自行车、钟表、包装、五金、老年用品、工艺美术品、文教体育品等产业本身不属于高耗高排行业,对环境负面影响甚微。

部分食品、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塑料制品、酿酒、皮革制品、陶瓷制品、日用化学品、烟草等产业虽然对环境污染有一定影响,但本规划中将尤为注重立足提升产品的安全性、环保性、方便性和功能性,着力开发绿色环保的新技术和新产品,重点强化生物酶促制浆、多功能塑料降解、废旧塑料回收再利用、中水回用等系列清洁节能技术和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可有效推进节能减排。

三、化解过剩产能方面

钢铁行业,通过推广应用节能型加热炉、高炉炉渣余热回收、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冶金过程氮氧化物、二噁英生成机理与控制等一批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高效环保设施,可确保到2020年,吨钢综合能耗降至570千克标煤以下,吨钢耗新水低于2.95吨,吨钢烟粉尘排放量降至0.8千克以下,吨钢SO2排放量降至1.2千克以下,大大降低钢铁行业能耗和排污强度。且未来将进一步压缩产能,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会大幅减少该行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支撑钢铁行业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式转型。水泥行业,通过鼓励企业对现有回转窑系统、粉磨系统进行节能改造,推动日产4000吨以上规模的水泥生产线能耗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进一步控制产能总量。未来还将大力发展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生产水泥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确保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生产线数量不低于15%,进一步降低固体废物的排放。电解铝行业,将通过电、磁、热、流场、温度场的技术研究,提高大容量电解槽使用比例,降低电解铝电耗,到2020年,交流电耗可下降到13000kwh/t以下。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产品档次低、生产技术落后、规模小的铝冶炼企业,分步提高产业准入的能耗、物耗、水耗、环保和技术等标准,可确保废水、烟尘全部达标排放,废渣100%无害化处理。进一步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减少污染物排放。平板玻璃行业,通过推广全氧燃烧、变频调速和熔窑保温等先进技术,开发窑炉烟气脱硫、脱硝及余热利用一体化技术和成套装备;陆续开展的各项生产工艺升级,可促进生产线能耗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且对降低污染物排放和提高能源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等都有较大的改善。船舶行业,本不属于高耗高排行业,“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绿色节能环保船型,提升“双高”船舶产品产能,优化产品结构,对环境污染负面影响较小。炼油行业,重点攻克石油高效转化与绿色化工技术、石油化工过程强化及其装备技术等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并提高企业平均规模到500万吨/年,大大减少小规模高耗高排效应,可确保原油加工平均综合能耗降到60千克标油/吨。轮胎行业,将推广低温一次法连续混炼工艺、轮胎硫化节能技术、轮胎企业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闪蒸汽回收利用技术、轮胎智能化热水除氧节能技术等先进技术,并着力开发节能减排、安全舒适乘用胎新技术、新产品,确保绿色轮胎产品的比重达到50%,可大大减少轮胎行业能源消耗和工业废气排放。煤化工行业,将加大煤液化、催化剂的研发力度,积极发展现代煤化工和精细化工,严控直接大量耗煤的煤化工项目和初级产品规模,抢抓结构优化升级。未来会逐步淘汰固定层造气,关闭小甲醇企业,并通过实施化肥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制度,有效压减氮肥、焦炭等传统产品产能,可大大减少煤化工行业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通过适度发展高硫煤清洁利用项目来消化高硫煤,并应用气体净化、硫回收配套气化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可确保废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各项指标优于国家、行业或地方强制标准。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