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80%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其中80%又集中在大中型医院,呈“倒三角”的资源结构。而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大部分在基层,呈“正三角”的需求结构。医疗资源的倒三角与医疗需求的正三角导致了看病难,而分级诊疗能有效解决这个难点,同时能控制小病大治的不良现象,与医药分开等政策结合控制医保费用。
分级诊疗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从全科检查到专科治疗的分级诊疗模式,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最终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理想就医格局。
推进分级诊疗制度作为“十三五”期间深化医疗改革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如何在推进的过程中形成就医新秩序?如何通过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扭转当前不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格局,解决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已成为各方都在努力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了解分级诊疗推进的情况,动脉网从政策角度对分级诊疗进行了全面梳理。
本篇报告我们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1)124条国家级政策,如何从多个维度推进分级诊疗发展?
(2)区域化科学布局就医格局,将为哪些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除了上海市“1+1+1”模式,还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试点地区的分级诊疗模式值得学习和参考?
(4)上海、厦门、甘肃、延安模式,将从12个角度进行全面对比,他们都有哪些不同?
(5)4大受益领域将从那些方面搭载分级诊疗的快车进入全新的发展轨道?
这些问题,都能在《2017分级诊疗数据报告》中获得答案,这是数据的力量,也是我们做数据系列报告的价值与意义所在。以下是部分报告内容。
124条国家级政策多维度推进分级诊疗发展
2009年以来,共出台分级诊疗国家级政策124条。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家政策首次提出分级诊疗概念。201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后,分级诊疗相关政策数量出现明显的增长,仅2016年,国家级政策的颁布量就达到5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