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以公共平台建设、智能工厂示范、信息技术推广普及为着力点,努力实现集研发设计、物流采购、生产控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全链条全系统智能化,大力推动企业向服务型和智能型转变。研究推广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解决方案,重点研究推广基于生产企业设计、装备设计与改进等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设备集成与模拟优化、设备故障在线诊断与预测维护的行业生产全流程信息化改造方案,乙烯及其衍生物、芳烃等炼化主装置的模拟仿真、优化控制、调度计划、故障诊断和维护、资源与能源优化等技术方案,石化化工生产过程的HSE(安全、健康、环保)解决方案和基于装置侧线、反应罐釜、进出厂点等关键节点的数据计量及实时采集,实现物料跟踪及物料平衡、能耗监测及精细管理的石化化工生产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推进智能工厂建设,提升企业在资源配置、工艺优化、过程控制、产业链管理、质量控制与溯源、能源需求侧管理、节能减排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加快工业互联网开发与应用,大力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平台软件研发,包括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平台、三维数字化平台、物联网接入平台、生产优化工具等。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手持终端,用于移动巡检、移动作业、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应急指挥、智能仓储等。
5.不断向下延伸产业链。以海南炼化为龙头的炼化一体化产业链,以东方石化为龙头的精细化工产业链,以中海化学为龙头的天然气产业链,均向石化新材料产业延伸。
(四)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
围绕“中国制造2025”需求,有序推进重点新材料发展,加强新材料产业生态体系建设,鼓励油气产业上下游协作配套,推动大中小企业密切合作,促进化工新材料与油气产业同步转型升级。建立新材料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加强产业统筹协调,健全统计监测体系,细化产品统计分类,引导行业规范、有序发展;推进军民新材料资源双向转化,鼓励优势企业参与国产新材料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引导新材料领域军民资源共享。积极推动化工新材料与新能源、现代轨道交通、汽车、航空航天、国防、建筑、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协同发展。
一是发展先进基础材料。提升聚芳醚酮/腈、PCT/PBT树脂生产技术水平,加快开发长碳链尼龙、耐高温尼龙、非结晶型共聚酯、高性能聚甲醛改性产品、高牌号润滑油脂、高熔融指数聚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高性能聚烯烃、新型工业生物催化剂。
二是发展关键战略材料。重点推动石化化工、生物工程、冶金等领域的高性能分离膜、高性能纤维、高强和高模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碳化硅纤维等增强纤维及配套基体材料等高端产品产业化。
三是发展前沿新材料。注重发展3D打印材料、生物基材料、中高端锂离子电池隔膜、聚氟乙稀(PVF)和聚偏氟乙烯(PCDF)背板膜、含氟质子交换膜和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用偏光片。
十大高新技术产业与石油化工的产业链关系图
我省新材料产业要以已有产业为基础,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主要指标,按照集约化、园区化、绿色化发展路径,加快推动布局调整,关键战略材料要满足下游产品与工程配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