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十三五”规划(附全文)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7-05-02 16:17
分享:

六、保障措施

(一)规范管理,提高效能

强化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供应计划和土地储备计划;严格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采取“拆除复垦、现状确认、手续补办、土地储备”等方式,稳妥推进历史遗留用地分类处置,并将其纳入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展郊区违法违规用地专项整治行动,实施违法用地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规范土地使用;开展“新三线”合规性技术审查,完善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本依据进行农转用和土地征收的规划审查制度,加强批后监管工作力度;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简政放权为手段,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规划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减负、质量提高、效能提升。

(二)完善制度,健全机制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片、块的管控机制,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完善耕地和基本农田共同责任机制,建立健全土壤环境保护和治理修复责任制度及投入机制,同时健全经济补偿机制,提高保护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探索研究差别化的综合支持政策,综合运用财税、环保、安监、信用等措施,形成奖惩引逼机制,促进低效用地转型升级和盘活利用;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政策机制,进一步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制定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提高土地利用计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夯实基础,构建平台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谋划开展本市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进一步发挥年度变更调查对全面性调查的支撑作用;以“两规合一”成果为主体,建立各类规划协调一致的“多规”衔接平台,结合用地需求,构建“规土合一”的用地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城市空间信息在支持政府决策、服务社会公众以及促进城市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建立本市不动产统一登记与城市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为中心,运用“大云平移”(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理念,提高土地管理工作效率。

(四)拓宽渠道,公众参与

加强土地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和普及,结合全国土地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湿地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城市日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强化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引导公众自觉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健全规划公示制度,强化公众参与,构建规划编制、管理、实施、监督的全过程公众参与机制,搭建多方参与规划实施的平台,引导公众共同参与规划监督,共同维护规划实施成果。

附件:有关名词解释和指标说明

附件

有关名词解释和指标说明

一、有关名词解释

1.“新三线”:即“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区别于上海市现行规划审批中实施的“三线”(即集中建设区控制线、工业区块控制线、基本农田保护线)。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是指为了保证全市基本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底线,永久基本农田是专门用于粮食和蔬菜生产,实行永久保护、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的优质耕地。

生态保护红线,是依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

城市开发边界,是为保护耕地、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紧凑集约发展,避免城市盲目扩展而划定的城市开发建设活动的边界线,是未来城市增长的极限范围。

2.“五量调控”:即“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优化、流量增效、质量提高”的土地利用基本策略。

总量锁定,是指严格规划管控,锁定建设用地总规模,并通过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划示,锁定城市建设发展总体空间格局。

增量递减,是指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施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逐年递减的策略,并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与现状低效建设用地盘活和减量化等工作相关联,将新增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与减量化建设用地指标相挂钩,促进低效建设用地减量。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