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环保法规标准体系。根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立改废进程,积极推进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生态补偿以及生态红线管理等资源环境类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制修订工作。科学构建以人体健康为目标的地方环境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制定出台汽车制造业、印刷业、家具制造业等行业和化学工业污水处理站等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技术规范体系。建立健全符合山东实际的污染防治技术指南规范和标准体系。
加大环保投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逐步增加各级财政生态环保年度预算,加大对水、大气、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对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与建设等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优化创新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方式,加大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立健全以合同约束、信息公开、过程监管、绩效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制度体系,探索以资源开发项目、资源综合利用等收益弥补污染防治项目投入和社会资本回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准公益性和公益性环境保护项目。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合理提高补偿标准,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生态敏感或脆弱地区贫困人口的补偿力度,探索资金、政策、产业及技术等多元互补方式。扩大生态补偿范围,逐步实现森林、湿地、水流、海洋和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生态保护红线等重点地区全覆盖。推动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之间、流域上下游之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建立省控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制度。
强化环保科技支撑。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构建生态环保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建立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理论体系,以应用示范为支撑的生态环保技术研发体系,以提升竞争力为核心的环保产业培育体系,以服务保障为基础的环保科技管理体系。深化生态环保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规划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等涉及环保领域的外围队伍建设,打造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环境管理“智库”,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环保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培养,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支持相关院校开展环保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针对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瓶颈问题,开展科技攻关,推进绿色化与各领域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发展。实施重点生态环保科技专项,研发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红线评估管理、生态廊道构建等关键技术,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决策支撑科学研究,开展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污染源解析、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网格化管理等技术方法研究应用,针对大气、水、土壤等问题,形成源头预防、末端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的成套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完善政、产、学、研、金创新联盟合作模式,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加强技术成果推广。建立分行业污染治理实用技术公开遴选与推广应用机制,完善环保技术评价体系,加强环保科技成果共享平台建设,推动技术成果共享与转化。加强供需对接,健全环保技术供需对接机制,把生态山东建设高层论坛暨绿色产业国际博览会作为“一带一路”的对接窗口,推进“绿博会”市场服务功能日常化和专业化,加强新技术试点示范和供需对接,推动我省环境保护经验和环保产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