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江沿岸生态农业种养技术引导。结合贺江沿岸贺州市生态农业种养技术发展情况,重点引导以八步区“鸭—灯—鱼”模式、八步区“猪+沼+果+灯+鱼”模式、富川瑶族自治县“鱼—鸭—果”模式为典型产业链条加环模式及配套技术,以富川瑶族自治县休闲生态农业模式为典型的休闲旅游模式及配套技术。
绣江沿岸生态农业种养技术引导。结合绣江沿岸玉林市生态农业种养技术发展情况,重点引导以北流市“椒—稻—薯”模式为典型的间套种促增效模式、以容县“猪+沼+果+灯+鱼”模式为典型的产业链条加环模式及配套技术,以陆川县九洲江小流域治理为典型的生态治理模式及配套技术。
桂江沿岸生态农业种养技术引导。结合桂江沿岸桂林市生态农业种养技术发展情况,重点引导以恭城瑶族自治县“猪—沼—果”模式、资源县“果—灯—鸡—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典型的产业链条加环模式及配套技术,以兴安县“粮(林、果、蔬菜)、蔗—畜—禽—有机肥—菇”模式为典型的农牧结合循环模式及配套技术,以灵川县“一喷三省”增效减量及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为典型的肥药减量控害模式及配套技术,以休闲农业旅游模式为典型的生态旅游模式及配套技术。
第三节关键共性技术示范推广
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为方向,以实现节水、循环、精致、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面向沿岸生态产业需求,着力研究突破生态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通过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从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养殖、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土壤改良及农产品加工六个方面强化生态农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协同创新,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和示范,加速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移转化,推动广西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生态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促进生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生态乡村建设增加有效供给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第十二章 推行生态循环清洁生产
按照农业污染治理目标的要求,加快改善农业资源利用方式,推动节水型农业发展,减少化肥农药施用,加强秸秆循环利用,禽畜粪污无害化利用,农田残膜清洁利用,全面推进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
第一节 发展节约型农业
加快推进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控制农业用水总量,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广节水农业,完善农田节水基础设施,推动旱作农业区、精灌农业区和水田灌溉区水肥一体化、地膜(秸秆)覆盖保墒、深松深耕、集雨补灌、稻田浅湿控制灌溉、微喷滴灌等节水农业技术模式示范,到2020年,基本形成“蓄、保、集、节、用”一体化的节水农业新格局。
引导农业投入品科学施用,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肥药利用率,减少氮、磷等排放。实施化肥减量提效和农药减量控害,推行新型肥料施用和精准施药、科学用药,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农民使用化肥农药给予指导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