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规划(2016-2030年)(全文)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7-04-06 17:12
分享:

第二节 加强清洁家园专项治理

以清扫垃圾,清除杂物,清洁房屋为依托,采用“村收镇运县处理”、“村收镇运片区处理”、“村屯就地处理”三种垃圾治理模式,加强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和处理设施的建设,规范垃圾处理。要求对生活垃圾进行就地分类和回收利用,尽量在源头上对生活垃圾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在沿岸选择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通过示范应用生态循环焚烧炉,建立村级生活垃圾处理中心,在沿岸不同流域建设一批垃圾综合处理示范村(屯)。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清洁条例》,建立和完善城乡清洁互动机制、农村保洁市场化机制、专家指导活动机制等,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机制。通过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等途径,大力推进农村沼气池建设,推广清洁能源。在沿岸建设广西沼气创新利用示范区,在农村沼气项目安排,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创新和推广,沼气后续服务管理创新、沼气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在沿岸选择有条件的行政村,建设一批村级沼气服务站,围绕“三沼”(沼渣沼液沼肥)综合利用,建设一批绿色能源生态示范园。

第三节 加大清洁水源治理力度

依托现有的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对广西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各乡镇饮用水河流水库等重要水系流域内和周边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周边生活、养殖、工业污染源排查,坚决清理、取缔污染源,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以饮用水水源地为重点,推进生产生活污水治理。加大重点流域、大中型水库污染综合处理力度,推进水库引水、江河流域综合治理等一批项目建设,加快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村建设,选择一批村庄实施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彻底清理农村小溪流、池塘、沟渠、水井、下水道的水面漂浮垃圾,清理污染严重池塘、沟渠的沉积污泥,加强江河两侧坡岸环境卫生管理,将乡村污染水体(河溪、水井、池塘、沟渠)治理纳入网格进行管理,实行划分片区、定岗明责。

第五篇 提升篇

规划坚持绿色循环生态发展,统筹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兼顾西江流域上下游地区发展需求,以推广生态种养技术、推行循环清洁生产为抓手,推进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珠江—西江流域生态文明示范走廊。

第十一章推广生态种养技术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结合广西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生态产业发展,加强生态农业、生态养殖、生态林业全产业链科技创新,提高主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开展资源环境领域科技创新,推动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农业发展。

第一节 技术模式类型

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生态农业种养技术体系。本规划总结广西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现状生态种养成果经验,提出技术改良的方法和改进措施,重点围绕产业链条加环模式及配套技术、庭园生态种养模式及配套技术、田间生态种养模式及配套技术、肥药减量控害模式及配套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及配套技术、微生物+现代生态养殖技术、农牧结合循环模式及配套技术、间套种促增效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休闲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及生态治理模式及配套技术10大类生态种养模式及配套技术类型,因地制宜提出技术模式推广引导,推进生态农业转型升级发展。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