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规划(2016-2030年)(全文)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7-04-06 17:12
分享:

通过大力推进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富硒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开发利用提速,农产品加工和生态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生产产值比例调整为1:1.2:0.05,建成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生产基地和农业品牌,打造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相关农业博览会、展销会、交易会,农业区域布局得到优化,优势特色产业带基本形成,农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环境综合整治效果突出,面源污染态势逐步控制。广西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流域水环境质量整体良好,其中,玉林市陆川县九洲江流域水环境生态治理效果较好。2010年到2015年,陆川县九洲江流域优于Ⅲ类断面从43个上升到45个,V类和劣V类断面从3个下降到1个。广西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流域通过开展禁养区、限养区的划定,以及污染设施搬迁、标准化改造工作,极大改善了流域水环境质量,直接促使流域农业源CODCr、氨氮排放量逐年下降,2015年流域农业源CODCr、氨氮降幅分别达3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以上。通过“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沿岸化肥农药用量增幅呈现下降趋势。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初显。广西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各设区市通过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系列活动,对各地村庄实施了以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为重点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形成污水处理量2900万吨/年、生活垃圾处理量8万吨/年能力,广西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农村生活源COD、氨氮减排量分别达9227吨、273吨。经过整治的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乡村风貌明显改变。其中,梧州市万秀区凤凰村、贵港市港南区万福村、贺州市八步区西南村等成为广西美丽乡村系列活动开展的典型示范。

生态循环模式迅速推广,循环清洁生产得到加强。近年来,广西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各设区市在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打造了“产业链条加环模式及配套技术、庭园生态种养模式及配套技术、田间生态种养模式及配套技术、肥药减量控害模式及配套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及配套技术、微生物+现代生态养殖技术、农牧结合互利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休闲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治理模式及配套技术、间套种促增效模式及配套技术”十大类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桂林市平乐县、南宁市隆安县、崇左市江州区种养全生态循环农业,桂林市秀峰区智慧低碳农业和百色市田阳县、贺州市八步区、柳州市柳城县绿色防控等先进模式。同时,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不断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减少农药和化肥施用量,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以沼气建设推进畜禽粪污循环利用,以秸秆综合利用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以延长产业链推进农业多级循环利用,以生态种养推进农牧废弃物相互利用,有效推进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重大工程全面实施,区域合作步入正轨。为促进农业生产全程清洁、农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农产品生态安全,广西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各设区市相继开展田间废弃物清捡工程、田园生态循环示范工程、桑枝蚕沙综合利用工程、现代植保工程、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工程、放心农产品生产工程、清洁田园综合培训工程、田园环境质量调查工程、清洁田园长效机制工程等“清洁田园”十大工程和绿色植保技术、专业统防统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桑枝综合利用技术、蚕沙无害化处理技术、“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技术、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技术、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主推技术等“清洁田园”十大主推技术的推广活动,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使农业环境质量和农业技术水平稳步提升。同时,不断加强与东盟、非洲国家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务实推动与港澳台等区域农业合作发展,大力推动省际农业对接合作,形成了农业对外交流合作新格局。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