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生态农产品加工业布局。主要依托广西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各设区市和县城的加工园区布局,主要布局在沿岸的南宁市、柳州市、梧州市、贵港市、百色市、贺州市、来宾市、崇左市,及南宁市隆安县、横县、上林县,柳州市柳北区、柳江区、柳城县、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安县、三江侗族自治县,桂林市阳朔县、荔浦县、永福县,玉林市北流市、容县,百色市田阳县、田东县、凌云县,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武宣县,崇左市扶绥县、宁明县、凭祥市,贵港市平南县、桂平市,河池市宜州区、巴马瑶族自治县、凤山县、东兰县,贺州市昭平县,梧州市岑溪市、藤县、蒙山县、苍梧县。
构建网络型生态农产品流通布局体系。规划形成市、县、乡、村网络型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市级的农产品流通中心重点发展桂林市、柳州市、贵港市、百色市、贺州市、崇左市,县级的农产品流通中心以优势农产品为基础点布局在隆安县、横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北流市、田阳县、田东县、平南县、藤县、扶绥县。
第三篇 布局篇
以推进协同发展为主线,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统筹空间布局,明确重点,强化功能,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均衡布局,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广西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
第六章 总体布局
按照统筹规划与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产业现状基础相结合的空间布局,着力发展生态产业、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生态城乡,形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现代特色农业空间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布局原则
优化广西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城乡、水陆协调发展,构建富有活力和竞争力,高效、和谐、生态、安全的农业空间发展新格局,遵循“二有二量”原则:
有依托。依托特色产业优势、生态优势、区域优势,通过区域产业合理布局,搭建发展平台,形成功能一体化的经济区。
有支撑。交通是广西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生态农业发展的命脉,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和科技支撑是生态农业转型和提升的关键。产业带的布局要有高效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及信息技术和科技服务作为支撑,以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与高度集聚,形成辐射功能强大的沿江产业带。
优存量。加快推动基础较好或已具生态农业示范雏形的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促进产业转型,提升打造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优化沿江区域空间发展。
培增量。大力培育发展基础条件较差的区域,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扶持一批亮点、重点生态农业示范区,推动沿江区域均衡发展。
第二节 布局结构
按照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要求,广西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生态农业规划形成“四区、十七带、四组团”的总体布局结构。
四区。以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为总目标,科学划定农业功能区,明确发展导向,形成农产品供给功能、就业与生活保障功能、生态调节功能、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等四类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功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