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市级以下园区整合。加大存量园区整合提升力度,各区围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分类指导,重点发展一批有规模、专业化、上档次的市级以上园区,其他规模小、基础差、投资强度低的各类园区,应按照专业化分工、集聚发展和配套协作原则,与市级以上园区实行“园园联动”整合发展。“园园联动”可通过产业链条延伸和开发主体资产重组两种纽带进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小园区与市级以上园区主导产业重叠或产业链上下游关联,可作为市级以上园区的配套园区整合发展;小园区投资主体也可与市级以上园区的投资主体通过资产重组和相互持股,使两个园区融为一体,统一品牌,统一运作。
依托优势龙头企业和引入有实力的产业园区运营主体,以及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采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众筹等模式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备、服务水平先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创新型产业园区。增加创新型产业用房供应,完善创新型产业用房相关规定,规范配建比例和方式、地价标准等。加快建设创新型产业用房供需服务平台。以中心城区旧厂房更新和城中村改造为契机,建设一批都市创新型企业集聚区、制造业总部集聚区和生产服务业功能区。研究探索我市建设发展产业社区的相关路径,制定相关标准,启动一批产业社区示范试点,以实现产业布局与生活环境相协调、城镇化生活与现代产业发展相协同,最终达到产城融合、和谐发展的态势。
围绕重点产业和领域,谋划建设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园区。汽车产业,重点建设国际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汽车电子、车联网产业园,智能汽车测试与示范运行基地。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建设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产业园。新材料与精细化工,重点建设高性能碳纤维、特种工程塑料、稀土功能材料、超材料、石墨烯、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基地,高档化妆品产业园。智能装备及机器人,重点建设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智能成套装备、智能硬件、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3D打印)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与健康,重点建设生物技术与制药、干细胞、再生医学、高性能医疗器械、生物3D打印产业基地。能源及环保装备,重点建设智能输变电设备、先进核电装备、环保装备产业园。都市消费工业,重点建设智能家居、定制家居、时尚服饰、绿色食品、灯光音响、智能照明、文体用品产业基地。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建设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邮轮、游艇产业基地。轨道交通装备,重点建设大功率电力机车、城市轨道车辆产业基地。航空与卫星应用,重点建设航空维修制造及部装、航空发动机、通用飞机、无人机,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应用系统产业基地。
四、培育先进制造业新动能
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两大主题,依托三大支柱和十大重点领域,不断创造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加块培育制造业发展新动能。
(一)实施先进制造业创新行动。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打造新型创新链、新型产业链、创新生态系统。
1.发展创新型企业。
引进创新型龙头企业,对标国内外一流企业开展“靶向招商”,优先引进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高端创新型企业,到2020年新引进和培育400家产值10亿元以上创新型龙头企业。支持本地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重组外地上市高科技龙头企业。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设立市级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搭建创新型企业服务中心,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鼓励优势企业运用新技术、新生产模式对传统产品升级换代,向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转型。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汇聚、产业升级中的支撑作用,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6000家。
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组织企业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突破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高度关注可能引起现有投资、人才、技术、产业、规则“归零”的颠覆性技术,前瞻布局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发,力争实现“弯道超车”。开发移动互联技术、量子信息技术、空天技术,推动增材制造装备、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发展,重视基因组、干细胞、合成生物、再生医学等技术对生命科学、生物育种、工业生物领域的深刻影响,开发氢能、燃料电池等新一代能源技术,掌握新兴产业发展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