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全面深化工业企业节能
优化产业结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节能评估审查和后评价,进一步提高能耗、环保等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产能扩张。综合运用工艺技术、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结合法律法规、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标准体系应用为重点推进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进一步完善差别化价格政策,落实差别电价、阶梯电价和惩罚性电价,运用经济手段提高落后产能企业使用生产成本,形成落后产能市场淘汰格局。加快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深入实施去产能行动。加快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发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产品。
提升主要耗能行业能效水平。全面推动传统行业节能技术改造,深入推进重点行业能效提升,加快应用先进节能低碳技术装备。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高耗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燃煤电厂节能改造,持续开展电机能效提升及注塑机节能改造,力争在用工业锅炉(窑炉)、电机(水泵、风机、空压机)系统、注塑机、配电变压器等通用设备运行能效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标准。在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高效储能、智能控制、智能电网、节能监测等领域加大研发和示范力度。深入推进流程工业系统节能改造,重点推广原料优化、能源梯级利用、可循环、流程再造等系统优化工艺技术,普及中低品位余热余压发电、制冷、供热及循环利用。持续发布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推动锅炉、电机、变压器等通用设备能效提升。到2020年,电力、原油加工、乙烯、钢铁、铅冶炼、铝加工、水泥、平板玻璃和造纸等行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分别在2015年基础上下降3%、4%、4%、5%、10%、11%、3%、8%和5%。
专栏7 主要耗能行业节能工作任务 |
1.电力。加快推进核电、天然气发电、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清洁电源建设,加强配电网建设与改造,提高电网对各种电力的接纳能力,提高电网的整体利用效率。到2020年,全省核电装机、气电、风电、光伏等清洁电源装机达到5200万千瓦,全省500千伏输电线路长度约1.2万公里,变电容量达到1.6亿千伏安;220千伏线路长度3.3万公里,变电容量达到2.4亿千伏安。 2.石油化工。实施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能量系统优化等技术改造,实现能源利用高效化。 3.钢铁。大力推广SCOPE21炼焦技术、非高炉冶炼技术、薄带连铸技术、精炼干式真空泵脱气技术,推广焦炉处理废塑料技术、高炉喷吹焦炉煤气技术、炼钢熔渣粒化新技术、不锈钢渣干法处理技术等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等。到2020年,争取钢铁行业终端用煤占全省终端用煤控制在15%左右。 4.有色金属。全面普及蓄热式等节能熔炉的使用、余热利用、伺服电机或电气设备变频控制、全氧燃烧技术、节能型材产品工艺、清洁能源替代重污染能源等节能技术。 5.造纸。大力推进工艺优化改造,优化蒸煮工艺,实施动力及能源工序的优化,推广普及造纸干燥部密闭气罩余热深度回用技术,透平式真空泵代替水环真空泵等。到2020年,实现造纸行业终端用能下降30%以上。 6.水泥。大力推进企业开展熟料烧成系统、粉磨系统和动力设备系统升级改造,推进智能化改造。 7.平板玻璃。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节能环保型窑炉设计改造、配料技术、富氧燃烧、全氧燃烧等有效节能技术,加强窑炉的保温和熔窑废气余热的回收利用开发和应用新能源。 8.陶瓷。鼓励采用薄板薄砖和洁具轻量化成型技术。日用陶瓷普及标准化高质量釉料开发及应用技术,发展等静压、冲压、滚压自动化成型设备和技术,推广应用转移印花彩饰、喷墨打印彩饰等无花纸装饰技术,窑具轻量化技术,长寿命复合石膏模具和新型微孔塑料模具技术等。 |
专栏8工业能效提升重点工程 |
1.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全面推动重点耗能行业开展能效对标,定期公布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以及行业对标标杆指标,建立完善行业能效对标信息管理平台,编写能效对标典型案例和行业能效对标工作指南,引导全行业企业开展能效对标工作,发挥在水泥、玻璃、造纸、纺织、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7个行业开展能效对标的示范效应,扩大能效对标行业范围。 2.节能技术推广工程。重点实施高耗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推广先进点燃技术,超临界锅炉技术,推广高效燃烧器、高效冷却机、生产过程自动控制与先进检测系统等技术,推广储能技术,加快淘汰落后机电设备和技术,定期发布省节能技术、设备(产品)推荐目录。 3.去产能工程。2016—2018年,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国家明确的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量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 4.电机能效提升计划。持续开展电机能效提升和注塑机节能改造,强化政策资金引导,实现高效电机推广、低效电机淘汰和电机节能改造400万千瓦。 5.燃煤电厂节能改造工程。到2017年对全部燃煤发电机组(含主要自备电厂)的共超过180台燃煤机组实施改造,改造后燃煤电厂供电标煤耗不超过310克标煤/千瓦时。 |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开发推广绿色产品,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大力开展绿色设计试点示范,积极推进绿色产品第三方评价和认证。创建绿色工厂,应用绿色低碳标准建设改造厂房,选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加强生产制造管理、优化过程控制,推进废气减排处理、废水循环利用、固体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鼓励建设厂区光伏电站、智能微电网和能源管理中心。打造绿色园区,推行园区综合能源资源一体化解决方案,推进工业园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集中供热、污染集中处理等项目建设,实现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构建绿色供应链,以汽车、电子电器等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落实绿色供应标准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应用信息技术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完善采购、供应商、物流等绿色供应链规范,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
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强对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和监督。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对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未完成等级的重点用能单位实施强制能源审计。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效果评价。加快推行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现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实时动态监测。实施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促进重点用能单位提升能效水平。加强节能监察,组织开展强制性能耗、能效标准贯标及落后用能设备淘汰等监察,实施重点行业、重点用能企业专项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