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驱动谋发展
坚持把增强创新能力摆在首要位置,围绕“创新驱动”和“创新引领”发展引擎,加强产业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加快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搭建产业公共技术平台。
1、加强基础研究,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遵循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发展规律,把握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大学、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的理论研究和实验试验基础优势,开展装备产业基础性技术和前沿性技术研究,攻克创新设计、基础工艺、实验验证、可靠性及功能安全预测等共性技术。建立、完善基础数据库(包括产品数据库、工艺数据库等)和设计模型,完善标准体系和工业实验验证平台,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重大突破。
2、坚持企业主体,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遵循产业链同步创新、同步发展的科学规律,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创新链。“十三五”期间,打造先进轨道交通、高端工程机械、输变电设备、新能源装备(风电)、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环保技术装备、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应用、农业技术装备等“十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创新服务体系,搭建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装备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打造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3~5家。鼓励制造企业与用户、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发展公共检验检测和认证等服务平台,推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支持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专业性的技术支持。
(二)优化结构促转型
我国正处于工业技术升级的工业化中后期、技术装备更新换代的高峰期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的重要保障。装备制造业要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创新发展方式和商业模式,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升级需求,同时要遵循市场规律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产品向高端智能化发展,满足并创造市场新需求。围绕国家重点工程、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大力发展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高端装备;鼓励装备制造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实现从低端装备到高端装备、“初级产品加工”到“高、精、尖”产品制造的转变。
2、坚持运用市场规律,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坚持市场化规律运作,在淘汰落后工艺、耗能耗材高、性能价格无比较优势的企业和产能的基础上,切实把化解产能过剩与推动产品升级、推进资源重组、提升装备工艺、提高管理水平、促进节能减排、加强安全生产等有机结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装备制造业一般性过剩产能,要坚持“提升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的发展思路,通过优化产业布局、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企业破产、抑制重复性投资和同质化招商、淘汰落后等手段,实现装备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